不吃早餐壞健康!空腹逾12小時 膽結石風險高30%

  •  2025-08-02

不吃早餐壞健康!空腹逾12小時 膽結石風險高30% 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約每十位成年人當中,就有一人身上有膽結石,由於平時沒有明顯不適,多數人往往都是在健檢或腹部超音波檢查時才意外發現,一旦發作,卻可能引發腹痛、黃疸,甚至導致胰臟發炎,醫師提醒,「不吃早餐」、「斷食減肥」的人是高危險群,因為研究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的人,膽結石風險高出30%。

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表示,
膽結石雖然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但一旦發作,卻可能引發腹痛、黃疸,甚至導致胰臟發炎,健康風險不小,仍需要特別留心。

為什麼會有膽結石?成因其實和「膽汁流動不良」有關,因為膽汁分泌原本是幫助消化油脂的,如果長時間不進食,尤其沒有攝取油脂,膽囊就可能不收縮或收縮減少,如同膽汁一直「存放」在膽囊裡,久而久之就容易變濃、沉積,形成膽泥、膽沙,甚至是結石。

楊建華說,常見的膽結石類型有三種,其中「膽固醇結石」常見於西方人,與膽固醇過飽和有關;「色素結石」則常見於東方人,成分以膽紅素為主;還有膽固醇與膽紅素混合的「混合型結石」。症狀輕則右上腹悶痛、噁心、打嗝,重則可能引發膽管堵塞、胰臟發炎、敗血症等,後果不容小覷。

不吃早餐真的會導致膽結石!楊建華表示,這是因為長時間空腹,膽汁滯留在膽囊內,時間一久就容易濃縮、沉積,的確可能會提高結石風險;國際研究也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的人,膽結石風險高出30%。

楊建華提醒,雖然間歇性斷食、168飲食在現代很流行,但其實有些人不適合,尤其曾經有膽泥、膽沙、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千萬不要採取極端飲食模式,避免讓膽汁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而導致膽結石風險增加。除了空腹時間較長,某些族群也特別容易形成膽結石,包括40歲以上、女性(尤其懷孕或荷爾蒙變化時)、有家族病史、肥胖、快速減重族群,還有糖尿病、肝病或長期使用荷爾蒙藥物的人,這些人是膽囊收縮功能較差,或膽汁成分容易不平衡,讓膽汁更容易滯留,形成結石的風險也隨之提高。

楊建華說,雖然大約八成膽結石患者終其一生都不會發作,沒有症狀時,大多只需定期透過腹部超音波追蹤,或採取藥物治療,不必太過擔心。不過,若有持續性腹痛、吃油膩食物後明顯不適、噁心、嘔吐、黃疸或發燒等症狀,就應該積極就醫,讓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

預防膽結石的關鍵,是要讓膽囊有機會正常運作。醫師建議,民眾平時應做到三餐規律進食、適度攝取健康油脂,讓膽汁保持流動性,才是最實際的做法。另外,對於40歲以上、家族有膽結石病史,或本身有高風險因子的族群,定期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是相當重要的預防手段。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信義割喉案驚社會 精神醫曝跟「恐怖情人」談分手自保之道!

壓力掉髮會自然長回來? 竟錯誤觀念!皮膚醫曝最慘下場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