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in Longstay專欄】秋分 滿月中秋 / 香菇豆腐糯米丸

  •  2025-09-17

【Yinin Longstay專欄】秋分 滿月中秋 / 香菇豆腐糯米丸 3

Yoga WZ Monkey/台東瑜伽場所

在白露之後,要迎接秋分。與春分一樣,都是晝夜等長的節氣。秋分既是農事收割的重要時機,也是人們調整生活節奏的關鍵時間點。與祭日、萬物生長、陽氣漸盛的春分不同;過了秋分為陰氣漸盛,萬物收斂,祭月、吃秋菜。宇宙時序,陰陽平衡,和諧運轉。傳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秋分這天,習俗上人們會舉行祭月儀式,有些地方有「拜月娘」的習俗,是一種對自然的感恩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這一習俗後來演變為中秋節的賞月活動,家人團聚。秋分後天氣轉涼、秋高氣爽,習俗認為風箏能帶走病氣與厄運,因此在此時放風箏祈福。此時也有吃秋菜的習俗,秋菜通常是當地的野菜,寓意健康長壽,感恩秋收。客家農民在秋分這天按習俗會放假一天,每家都要煮湯圓吃,還要將沒有包餡的湯圓,用竹籤叉著插在田邊,稱「粘雀子嘴」,希望麻雀不要啄食稻穀農作物,期盼秋季豐收。

在臺灣,一般以八月十五日祭拜土地神。除了吃月餅、柚子和賞月,高雄美濃的客家人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宜蘭地區會吃一種以麵粉製成,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菜餅;南部地區也有在中秋節吃麻糬及火鍋的習俗。連江縣南竿鄉仁愛村,又稱鐵板村,在中秋時會堆磚成塔,各家戶準備可燃之廢棄物置於塔中,塔上留孔以便投入火種,能投中者視為吉祥好運,又稱燒塔節;此傳統在中國福建閩都一帶已傳承百年,古屬福州府地區的馬祖便有此中秋禮俗,有除舊迎新的意義。

臺灣從1980年代因為萬家香醬油的廣告台詞口號「一家烤肉萬家香」,開始盛行在中秋節烤肉,中秋節前後普遍於晚間在戶外或住家門口烤肉,親友通常利用此時團聚並施放煙火慶祝中秋。

滿多習俗會在秋分時食用湯圓等糯米製品,且中醫認為糯米可暖中補氣,助身體保暖。而糯米熱量與普通白米相近,但其黏稠的特性使得較難消化。是因糯米主要成分為碳水化合物,升糖迅速,適合體力活動後補充能量。然而,高粘性質令部分腸胃較弱者可感不適,易引起腹脹或消化不良。不只是糯米,紫米、麻糬、湯圓等,都是高比例的支鏈澱粉,適量食用以免腸胃道不適。建議控制份量並搭配蔬菜與蛋白質,以達均衡飲食。

香菇豆腐與糯米粉做成丸子,乾拌醬汁就非常好吃的鹹食小點。在碗盆中將板豆腐捏碎,加進約等量重量的糯米粉,可視情況添加水分或是乾粉幫助聚合成團,混合揉捏成團後以保鮮膜封好以防乾裂,備用。熱鍋熱油炒香蒜頭丁、與豆腐約相等份量的香菇丁,鹽巴與胡椒調味,熄火;帶溫度下降些,少量的逐漸拌進豆腐糯米糰中,使之能夠充分與豆腐糯米糰混合,又還能夠捏成丸子。燒一鍋熱水或是高湯,將豆腐糯米香菇丸煮熟撈起放入碗中,拌入大蒜醬油麻油、視個人喜好的辣椒或辣油、蔥花或是香菜、少許醋,撒上芝麻後,就是非常美味又彈牙的鹹食小點。

Bon appetit!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Yoga WZ Monkey 台東瑜伽場所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Yinin Longstay專欄】處暑 爭秋奪暑/自製解膩酸黃瓜

【Yinin Longstay專欄】大暑 清涼呼吸法/鳳梨發酵飲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