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困境3-2】丹麥大廠退出台灣 業者:市場不確定性成隱憂

  •  2025-07-25

【風力發電困境3-2】丹麥大廠退出台灣 業者:市場不確定性成隱憂 25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徐德芬/台中、彰化報導

台灣推動離岸風電計畫,欲打造大彰化離岸風電發電場,風場位於彰化縣外海35至60公里,包括東北、西北、東南、西南4個部份2個階段的開發案,皆已於2018年2月通過環評審查,運轉後將可為台灣280萬個家庭供電。但今年5月22日,台灣唯一離岸風電葉片製造廠「天力離岸風電科技公司」,宣布產線停工、大幅裁員470人,公司近乎停擺,引發市場軒然大波,其背後金主,丹麥風機製造商維斯特(Vestas)因台灣離岸風電市場不確定性,也將不會投資升級在台灣葉片工廠。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指出,維斯特(Vestas)在台灣擁有1.7GW葉片訂單和海上裝置容量,並已在台灣供應鏈投資至少3億美元,分別與台灣公司合作生產葉片、輪轂和機艙組裝。

然因台灣減少對風電開發補貼後,且在地化要求推高成本,市場成長陷入停滯,第三輪15GW離岸風電招標陷入困境,2年前第3輪第1階段核配總容量2.35GW項目,其中,迄今數個項目尚未簽訂售電協議,該不確定性也讓業者放棄投資升級。

環境部在今年2月6日時才表示,為加速離岸風電環評,擬將離岸風電環評初審分2階段,只要通過第1階段初審的16項指標檢核,即可取得參與選商的環評門票,待實際獲配容量後,再進入第2階段實質審查。

環境部主秘蔡孟裕表示,16項指標包括風機基礎、海纜共同廊道及上岸點、風機間距、鳥類廊道等面向,是從過去審查經驗彙整,提出2.0版本檢核表,通過檢核及算過頭關。

根據環評書件資料顯示,自2022年送審的離岸風電案件將近40案,排除在區塊開發3-1期已獲配容量或宣布退出台灣市場案件後,共有超過10家開發商、29座風場有資格角逐離岸風電選商。

有再生能源業者透露,政府雖然規劃綠能發展基金500億,但民間輿情受到少數綠能光電弊案影響,要設廠需經過層層關卡,光送地方政府等函轉中央就卡3年,函轉中央又至少耗時半年、1年以上,等於空轉4年無收入,連外資都裁員25至30%,「沒有一間公司會做這樣的『慈善事業』」。

【風力發電困境3-2】丹麥大廠退出台灣 業者:市場不確定性成隱憂 27

實際上,再生能源業者不看好台灣市場並不意外,有業者表示,中央為了審查,立定很多程序,本來1至2個月的時間就能審查完,有業者花了1年時間也排不到審查會,加上地方政府因為擔憂選舉失利,就算審查過了,也要擔心民間輿論,處處拖延,等於打了死結。

業者舉例,國產署釋出國有地,卻遭到地方民代抗議、甚至訴諸媒體影響風向,導致現在設廠要做當地居民的意願調查,但只要有人不回應、反對,該案就會停滯,根本不讓廠商有機會面對面做溝通。另外,有外商投資100公頃國有地,繳交10餘億保證金,找了環評、也進行調查,做了3年後,最後卻因為民眾同意的可用區域只有0.5至1公頃,政府竟然只核准1公頃,「投資的錢形同打水漂,誰還敢投資阿」。

「唯一通過的一家,已經花了3年,接下來要選舉,還會准嗎?」業者擔憂,跑程序就花了1年半,呼籲政府應該要訂停損線,例如2個月或半年要有結果,不然就是瀆職。他指出,根據內政部「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及使用地變更申請案件委辦直轄市縣(市)政府審查作業要點」部分規定,明明面積達30公頃以上,就是由中央審議核定,痛批地方政府只有函轉權力,卻把責任推給鄉。

針對丹麥大廠指出,台灣市場不確定性是隱憂,且離岸風電近年核准數量遞減,彰化縣政府經綠處澄清,離岸風場開發係由經濟部規劃3階段推動,分別為第1階段示範風場、第2階段潛力場址及第3階段區塊開發,示範風場共設置237.2MW,均已完工商轉,潛力場址共核配5.5GW裝置容量,目前已陸續完工,2026年起進入區塊開發階段。按能源署公布資訊,規劃於2026年至2035年累計釋出15GW,第一期分配容量3GW,第二期分配容量2.7GW,各獲配容量之開發商刻正辦理電業籌設相關申請中。

照片來源:彰化縣政府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風力發電困境3-1】台灣拚2025能源轉型 經部:定期審查加快行政程序

【風力發電困境3-3】民生、用電如何兼顧 林保玲質疑:綠能政策真夠用?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