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厚銘專欄】安世半導體事件揭開全球治理新秩序

  •  2025-10-29

【陳厚銘專欄】安世半導體事件揭開全球治理新秩序 3

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名譽教授、臺北商業大學全聯講座教授

安世半導體事件不僅是一場企業治理糾紛,更揭示全球資本與制度權力結構的轉折。當制度取代市場、法規主權介入治理,全球正步入一個以安全與韌性為核心的新秩序。制度不再只是規範企業行為的框架,而成為國家權力延伸的武器。美國以「長臂管轄權」為核心的制度槓桿,正以規範為形、以權力為實的全球治理手段,透過司法與監管體系干預跨國企業決策與產業佈局,形塑新的經濟主權格局。

從市場治理到制度接管

當荷蘭政府罕見援引《貨物可用性法》,以「國家安全」為由凍結中國聞泰科技對安世半導體(Nexperia)的控制權時,全球資本秩序正從市場交易邁向制度治理的新階段。名義上,安世半導體仍為中資企業;但在荷蘭政府指定臨時管理人接管董事會後,企業決策實質上已納入國家制度框架之中。這場干預不僅超越企業治理範疇,更揭示治理權力正從股東結構轉向制度主權,象徵「制度法規即權力」的時代已然來臨。

而美國在此過程中則扮演了關鍵推手。透過《出口管制改革法》(ECRA)、外資審查機制(CFIUS)及財政部外資管制辦公室(OFAC),美國成功將國內法外化,使凡涉及美元清算、技術轉移或美系設備的企業皆受其拘束。安世半導體雖為荷蘭公司,卻因與美系供應鏈相關而被納入美方管轄範圍,顯示制度的延伸力已成為全球治理的新現實。

制度主權治理下的企業韌性

在制度主權治理的框架下,全球競爭的焦點已從供應鏈效率轉向制度治理能力的競逐。企業能否在制度衝突與監管變動間保持穩定與彈性,已成為衡量競爭優勢的新標準。唯有掌握制度治理的決策權、資訊流與技術規則,方能主導產業話語權。以安世半導體為例,歐洲保有設計與製造核心,而中國則控制封測與終端製造環節;當地緣風險升高、治理秩序出現失衡時,汽車與電子產業的生產鏈便隨之失序。由此可見,企業治理已不再只是內部管理問題,而是國際政治與制度競逐的核心環節。

在多重監管與政治壓力交錯的時代,企業不再能以單一治理模式應對全球風險。唯有具備動態治理能力,能在跨主權體系之間靈活調整策略、重塑決策與治理架構,方能維持體系韌性。安世半導體事件凸顯,縱使技術與產能俱全,若喪失對制度權力的掌握,終將失去企業主導權。制度敏捷與治理適應,正構成新時代企業的核心資本—它不僅是風險防線,更是制度主權競局中重新定義競爭力的關鍵。

台灣的制度韌性戰略

對台灣而言,安世半導體事件的啟示不僅在於跨境資本審查,更在於制度治理。當制度本身成為權力的載體,企業與政府若無法建立「制度韌性」與「法律防護架構」,再強的技術與產能,也可能在制度壓力下喪失自主權。台灣位居全球科技鏈的關鍵核心,應以制度治理的視角重構企業戰略:一是建立跨主權的制度韌性,強化對多國政策與貿易法規的調適能力;二是確保關鍵決策權與技術自主性,防止制度性干預侵蝕產業主導權;三是深化資本與策略夥伴的協調機制,保留策略彈性與談判籌碼,形成可持續的戰略布局。

安世半導體事件的啟示深遠,揭示制度主權時代的全球新視野。形式上的資本持有只是表象,真正的主導權取決於制度掌控。唯有建立制度韌性與治理核心,方能築起堅實的企業主權防線。未來的競爭,不再只是技術與市場之爭,而是制度話語權的爭奪;面對全球制度博弈的加速演變,企業唯有理解制度、駕馭制度,並以制度創造韌性,方能在國際秩序重組的浪潮中維持自主與主導權,為台灣產業奠定長遠而穩固的戰略基礎。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佐倉運動公園足球場11/9完工 魏嘉彥:預計今年底啟用

花蓮0403震災中繼宅預計11月開放看屋 「這時間」可望入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