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言論自由不等於恐嚇自由 館長做錯誤示範

  •  2025-10-09

【鄧哲偉專欄】言論自由不等於恐嚇自由 館長做錯誤示範 3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近日網紅「館長」陳之漢在直播中發表「要斬首賴清德」的言論,引發社會譁然。雖然館長事後強調「只是氣話」,並非真的要威脅,但這樣的發言仍然越過了言論自由應有的界線,尤其是涉及對現任元首的人身威脅,更不應以「情緒失控」或「言辭誇張」作為藉口。

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言論自由是最珍貴的價值之一。公民可以批評政府、諷刺政治人物、揭露不公,但這項自由並非無限上綱。民主的成熟,不是靠誰罵得最狠,而是能否在憤怒之中仍保持理性與底線。當「言論自由」被誤解成「想說什麼都行」,社會就會逐漸滑向暴力語言的深淵。

館長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他的直播觀眾以數十萬計,許多人視他為敢言代表。但正因如此,他更應明白「影響力愈大,責任愈重」這個道理。當他使用「斬首」這樣的字眼,不只是政治批評,而是一種象徵性暴力。即使沒有實際行動,這樣的語言仍可能鼓動極端支持者產生錯誤行為,造成社會對立升高。

從法律角度來看,《刑法》第305條規定「以加害他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財產相威脅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雖然館長是否構成具體威脅仍待檢方認定,但這次爭議提醒我們,政治人物的安全不只是維安問題,更是言論文化的警訊。若我們默許「威脅性語言」成為公共討論的一部分,那麼下一次被波及的,可能就是任何陣營的政治人物。

言論自由應是讓社會更健康,而非更仇恨。真正的勇氣不是在鏡頭前罵人,而是願意用理性辯論改變社會。館長過去敢揭不公、批貪腐,曾讓人覺得他代表基層民意的吶喊;但若這股吶喊變成仇恨與暴力的象徵,那原本的正義就會被自己的情緒掩埋。

同樣重要的是,社會也應避免「選擇性譴責」。不論被攻擊的是哪一方,不論政治立場如何,涉及威脅人身安全的言論都應同樣譴責。民主不能成為仇恨的遮羞布,也不能因為對象是「自己不喜歡的人」就默許暴力語言。唯有一致地守住底線,言論自由才有真正的意義。

這次事件,也提醒政府與社會各界重新思考如何教育下一代理解「自由的邊界」。我們希望青年勇於表達,但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當社群媒體放大一切情緒與對立,公共人物更應自我約束,用更成熟的態度面對爭議。

台灣的民主走到今天,得來不易。自由是我們共同的驕傲,但自由也需要秩序的守護。支持任何政治立場都沒有問題,但以「斬首」這樣的語言宣洩不滿,終究不該是民主社會的常態。若我們不守住這條底線,那麼下一次被語言暴力傷害的,可能不只是總統,而是整個台灣的民主文化。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國民黨花蓮縣黨團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給李洋部長6個創新建言-讓運動成為全民語言

【鄧哲偉專欄】以感恩之心看待每一位願意前往花蓮光復的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