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對等關稅背後的交換 台灣拿了什麼換?政府請說清楚

  •  2025-08-01

【鄧哲偉專欄】對等關稅背後的交換 台灣拿了什麼換?政府請說清楚 3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美國對台祭出高達20%的「對等關稅」,引發各界關切。這個稅率,不僅高於美國對日本、韓國課徵的15%,甚至還可能不是最終版本,因為半導體相關關稅仍未定案。一個國際供應鏈重鎮,一個對美國科技產業至關重要的夥伴,卻被列為「重稅國」,這樣的結果不免令人懷疑:台灣政府究竟是怎麼談判的?又究竟「拿了什麼」去交換?

台灣社會並不期待跟美國談判會有公平待遇。畢竟,美國是我們的重要盟友、軍事依靠、科技合作夥伴。但這不公平也太超過了,尤其當這個「對等稅率」遠高於其他亞洲盟友,我們就有理由質疑,台灣究竟在談判中是否有爭取到等值的利益?還是默默地「以讓利換信任」,甚至拿未來產業的關鍵利益去換取眼前的和平假象?

政府至今對「換了什麼」一語未提。我們只聽到官員說這是「暫時性關稅」,將來還有談判空間。但談判的籌碼是什麼?若未來要以開放特定市場、降低農業或醫療門檻,甚至調整對中國貿易立場作為交換,民眾有知情權。更何況,這樣的對等關稅政策牽涉產業命脈與中小企業生計,一旦「換」錯方向,後果將難以承擔。

根據外電報導,美方曾以「防止不公平貿易」為名,主張對台、歐盟等地區課徵更高比例的關稅,強調對內產業保護的急迫性。但台灣向來遵守WTO規則,對美出口也多為高附加價值產品,並無惡性傾銷行為。既然如此,為何台灣仍成為高稅率打擊目標?更令人費解的是,其他友邦如日、韓皆傳出以軍購、科技合作等方式談成較低稅率,台灣又是否在不對等的條件下,被迫默許犧牲某些國內利益?

半導體是未來一波談判的核心。台積電在美設廠,美方對其期待甚高。若最終半導體也遭重稅打擊,台灣將面臨「被削弱自身競爭力」的雙重風險。倘若政府未能在談判中清楚劃下紅線,甚至默許對等稅率作為政治交換籌碼,那就是將產業長期發展綁上地緣政治的戰車。

我們可以體諒國際壓力,也明白現實外交的無奈,但更需要的是「說清楚、講明白」的誠意。從CPTPP、對中貿易壁壘到今日對等關稅,政府經常以「外交敏感」為由拒絕公開細節。然而,這不是政黨的談判籌碼,而是全民共同承擔的代價。對等關稅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台灣整體經貿戰略的試金石。美方會降稅,不會是無條件,而是有價有市的談判成果。那麼,我們到底用什麼換來美方的考慮降稅?這是台灣人民至今無法解答的疑問。

這場談判不該只由少數高層在密室裡敲定,人民有知情權、媒體有監督權、國會更有制衡責任。我們要的不是喊口號的抗議,也不是無謂的責難,而是對未來負責的清楚交代。當關稅決策關乎全民經濟命脈,我們期待政府站出來,坦白告訴人民:我們到底拿了什麼去換?換了什麼?值不值得?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內需寒冬來襲 普發現金刻不容緩

【鄧哲偉專欄】停止內鬥 面對世界大亂-2025年的台灣不能再蹉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