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台灣缺席穩定幣體系 將面臨國安級風險

  •  2025-11-24

unsplash示意圖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當全球金融秩序正悄悄重組,多數國家仍盯著利率、通膨這些舊的戰場,但新的戰略高地已經成形:穩定幣(Stablecoin)正在成為下一代「美元影響力」的延伸工具。美國政府近兩年不僅沒有壓制穩定幣,反而透過立法、監理沙盒、銀行合作,加速其全球滲透。台灣若忽視這波潮流,將不是「落後」,而是直接落入三大結構性風險。

一、全球美元數位化的競賽已開始

2024 年,美國參眾兩院皆推動《Stablecoin Act》,將穩定幣正式納入聯邦層級監管。華府的意圖十分明確:穩定幣不是加密貨幣,而是新時代的「美元全球基礎建設」。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資料,目前全球穩定幣流通量超過2300 億美元,其中約 99% 與美元掛鉤。這意味著,美國正透過私人科技公司(如 Circle、PayPal)、商業銀行,以及全球交易所,打造一個「不需要央行、卻能跨境直通」的美元網路。

台灣若選擇緩慢觀望,將如同 4G 智慧手機剛出現時的諾基亞與黑莓機,誤以為產品屬性沒有本質變化,卻忽略了生態系已經翻頁。

二、台灣金融與科技產業恐失去「接入權」

全球跨境結算正從 SWIFT 轉向數位美元網路過渡。美國推動的模式,是讓企業可直接用穩定幣做跨境支付,具備零時差、低手續費、不受銀行營業時間限制的優勢。這對高度仰賴進出口的台灣而言,是生存型議題。出口商若不能使用穩定幣結算,成本將比競爭對手更高。國際科技公司若以穩定幣作為供應鏈標準,台灣廠商將被迫「找代理」或「被邊緣化」。台灣銀行若不接穩定幣清算,跨境金融角色可能被削弱為純本地行庫。

更嚴重的是,若美國透過監管架構讓「合規穩定幣」成為國際市場標準,而台灣仍禁止、限制、觀望,結果只會是:台灣放棄加入下一代美元通路,坐視金融主權被外部架構重新定義。

三、國家安全層級的金融脆弱性全面擴大

台灣的國安挑戰並非單純地緣競爭,而是能否在高度外貿依賴下,取得穩定的金融基礎設施。穩定幣的威脅不在於「加密貨幣風險」,而在於以下三點:第一美元數位化若成主流,台灣卻無法接入當跨境結算進入秒級,而台灣仍停留在 T+2、銀行電匯、SWIFT,軍事危機時的金融穩定度將大幅下降。第二灰色地帶衝突中,金融能力是自保能力的一部分美國與多國智庫皆指出,未來金融制裁將「跳過銀行」,直指穩定幣與數位貨幣管道。台灣若沒有自主參與能力,等於完全喪失韌性。第三產業鏈「金融化」速度超乎政府想像,半導體、AI、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已研究或使用穩定幣及代幣化資產(Tokenization)結算。若政府仍停留在「禁止」、「視為投機」的管理方式,將使企業無法在全球供應鏈金融中占有一席之地。

結語台灣應立即採取行動

台灣應立即採取行動包括建立「穩定幣白名單制度」,參考日本、美國、香港做法,讓銀行、券商、合規公司能發行或使用穩定幣。禁止不合規,但不禁止創新。允許台灣銀行使用穩定幣做跨境結算,台灣銀行體系不能只當旁觀者,否則將被 PayPal、Circle、JP Morgan 的數位美元網路取代。最後啟動「產業鏈金融通路」合作計畫,科技業是台灣最能率先採用穩定幣的部門,若政府能與半導體、AI、科技製造商合作,在全球形成建立「台灣供應鏈的金融標準」,這樣在未來的穩定幣市場上,絕對佔有一席之地。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台灣病」是一場源自外部視角的誤診

【鄧哲偉專欄】北北基撐傘,桃園躺平:誰在決定我們的颱風假?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