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北北基撐傘,桃園躺平:誰在決定我們的颱風假?

  •  2025-11-12

【鄧哲偉專欄】北北基撐傘,桃園躺平:誰在決定我們的颱風假? 3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第26號颱風「鳳凰」襲台,北北基桃這個「共同生活圈」再次出現了熟悉的劇情,桃園市宣布停班停課,台北、新北、基隆則照常上班。隔天一早,社群上滿滿的留言:「市長好帥!」、「感謝張市長體恤民情!」。

這看似一場網路梗,其實背後藏著制度的矛盾:氣象預報是中央的專業,但放不放假卻是地方的決定。結果,風雨來襲時,全台各地彷彿各自為政,成了一場「行政分權版的颱風亂流」。

根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中央氣象署負責提供最新的風力、雨量與警報資訊,各縣市政府再依據地方情況決定是否停班停課。聽起來合理,實際卻常演變成「中央給數據,地方看心情」。

氣象局的數據是一回事,市長的決策又是另一回事。颱風若稍有變化,各縣市長就陷入兩難:放假,被批評「太保守」;不放,被罵「不顧民意」。

這次桃園市「脫勾北北基」,就成了活教材。張善政市長依據兩大理由決定放假:其一是降雨集中、局部積水風險高;其二是避免上下班尖峰時段風雨交加,影響安全。從規範上看,他確實依法有權;但在實務上,卻讓民眾困惑。

既然北北基桃被視為同一生活圈,為什麼標準不同?如果氣象預報相同、颱風半徑相同,為什麼跨一條市界,結果就能截然不同?這其實凸顯出台灣天然災害決策的最大矛盾:「資訊中央化,責任地方化。」

中央氣象署提供全國性的預報模型,但最後要不要放假,要由縣市長拍板。

中央不能強制,地方卻得扛責。這樣的制度設計,既像民主,也像推責。當風小了,民眾罵「氣象局誤報」;當雨大了,民眾罵「市長不放」。於是放假變成了「民意壓力測試」,不是氣象判斷。

更弔詭的是,規定裡明明有詳細標準:平均風力達七級、陣風十級、雨量達一定值,就可宣布停班停課。然而,標準的執行卻取決於「誰敢先宣布」。

於是每次颱風夜,全台上演「放假大戰」:縣市間互相觀望、比速度、拼人氣。

晚一點宣布會被罵「讓家長睡不著」,早一點宣布又怕「風雨不大被笑放心假」。這不是防災,是民調。桃園這次被誇「帥」,或許只是因為市民終於等到一句「放假」;但這份掌聲背後,也折射出台灣防災體系的尷尬現實:我們花了數十年建立中央氣象制度,卻讓地方在最後關頭用政治溫度取代氣象數據。

颱風假應該是科學問題,而不是公關事件。

或許,未來我們該重新檢討——中央是否能建立更明確的「自動化停班課標準」,讓地方不再靠臉書留言看風向;讓人民不用半夜滑手機等市府公告。

畢竟,氣象預測可以誤差,行政決策卻不該亂流。真正帥的,不是那句「市長好帥」,而是一個能讓人民睡得安心、不必看臉書決定明天要不要上班的制度。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官網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川習會的隱憂 台海危機再起

【鄧哲偉專欄】台幣改版 國家新形象的起點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