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內需寒冬來襲 普發現金刻不容緩

  •  2025-07-31

unsplash示意圖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近來,不論走進商圈還是百貨公司,景氣蕭條的氛圍撲面而來。餐飲店內冷冷清清,商店櫃檯稀稀落落,原本熱鬧的週末,如今只剩幾分零星人氣。不少從事零售與餐飲的朋友向我抱怨,業績大幅下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不是個別產業的問題,而是內需市場整體正在急速冷卻的警訊。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5年6月全台零售業營收為3,900億元,年減2.9%,已是連續第三個月出現負成長;餐飲業同樣年減2%。這些數字不是冷冰冰的統計,而是數十萬店家與百萬基層從業人員每天正在面對的現實。

其中,零售業以汽機車、百貨與服飾最為慘烈:汽車銷售大減近18%,百貨年減3.6%,服飾更衰退6.3%。連原本相對穩定的餐飲業,也因外食意願降低而步入下行通道。央行升息壓抑需求,房仲業也傳出上千家恐面臨倒閉。這樣的困境,已非單一月份的波動,而是反映出整體消費信心的持續衰退。

有朋友問我:「現在不是通膨嗎?大家不是應該有錢?」我回答:「問題不是沒錢,而是大家不敢花錢。」國際情勢動盪,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可能對台課徵32%對等關稅的議題,加劇不確定性;國內則面臨物價高漲、房租上升、薪資成長遲滯,民眾普遍採取觀望態度,口袋有錢也寧願儲蓄而非消費,導致內需動能持續萎縮,陷入惡性循環。

在此背景下,立法院通過「普發現金一萬元」的提案,為市場注入一線曙光。這項由在野黨提出、獲得朝野共識、財政部也不得不正面回應的措施,應當被視為當前最務實、最即時的政策解方。遺憾的是,社會上卻仍有質疑聲音:「一萬元也只是多買幾樣東西而已。」這樣的說法,不僅低估了基層民眾對每一分錢的重視,更忽略了整體消費信心的微妙變化。

事實上,不是「一萬元只能買幾樣東西」,而是「如果沒有這一萬元,很多人連一樣東西都不想買」。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正好解釋此現象——在景氣低迷、人心惶惶、預期轉差的時候,哪怕是小額現金,都可能產生極大的刺激效應。回顧2023年普發6000元時,根據主計總處資料,有超過六成民眾將其用於實質消費,帶動當季GDP成長約0.2個百分點,為疫後經濟注入即時活水。

台灣不能再僅依賴出口或資本市場的成長幻覺。主計處資料顯示,2025年3月台灣總消費支出為2.819兆元,較2024年底下降2.3%。這樣的數據,反映的是全民消費的縮手現象,從便利商店到百貨、從小吃攤到連鎖火鍋,無一倖免。這並非結構性產業轉移,而是政策缺乏及時回應導致的信心崩潰。

此刻,普發現金不只是一次性的紓困手段,而是重建市場信心的開端。若政府能尊重立法院通過的決議,迅速啟動發放機制,讓現金迅速流入基層民間,不僅能夠喚醒民眾的消費意願,也能讓商家願意進貨、雇人、投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與其將預算壓在長期見效不明的計畫,不如立即釋出現金,讓它發揮穩住基本盤、點燃復甦動能的最大效益。

我誠摯呼籲政府與各界決策者,順應民意、落實國會共識,盡速啟動普發現金作業。這一萬元,對許多家庭來說,不僅是臨時的紓困,更是重燃生活希望的契機。它可能被用來支付孩子學費、添購日常生活用品、或支持在地小商家——每一分都會成為市場復甦的種子,也讓人民感受到政府願意與他們並肩同行、共度難關。

讓我們一起推動這場「溫柔而有力的振興行動」,讓普發現金成為全台消費信心回溫的起點,為陷入寒冬的內需市場點起希望之火。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停止內鬥 面對世界大亂-2025年的台灣不能再蹉跎

【鄧哲偉專欄】台灣有釋永信們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