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台灣病」是一場源自外部視角的誤診

  •  2025-11-14

unsplash示意圖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英國《經濟學人》最新一期以「台灣病」為封面,指稱新台幣長期被低估,出口奇蹟乃是以犧牲薪資、房價與金融穩定為代價。這樣的論述雖吸睛,卻建立在過度簡化的假設上,把台灣長年累積的科技優勢、產業結構與地緣風險一併忽視,反而造成外界對台灣經濟的不必要誤解。

事實上,《經濟學人》對台灣的「診斷」,至少有三大核心偏誤。

一、台灣不是荷蘭,半導體並非天然氣

報導把台灣比擬成 1970 年代的荷蘭,暗示台灣出口太強、匯率本應升值,但被政府刻意壓低。問題在於,荷蘭依賴的是天然氣收入,而台灣出口的核心是高技術製造能力。

半導體與伺服器產業的競爭力,來自製程創新、供應鏈效率與高門檻技術。這類產品從來不是靠貶值取勝。即便新台幣短期升值 3% 至 5%,台積電與台灣供應鏈依然是全球唯一能穩定量產高階製程的體系。把科技競爭力誤讀成匯率補貼,輕忽了台灣三十年累積的完整技術基礎。

二、房價與薪資問題不能用匯率簡化

《經濟學人》將房價飆升與薪資停滯,全部歸因於偏低匯率。但台灣房市問題的結構原因,主要是因為土地供給受限、都市集中雙北囤房成本長期偏低、房地合一重稅制度尚未完全落實、科技業高薪集中北部,推升都會需求等。這些因素在紐約、倫敦、溫哥華均可找到類似案例,與匯率並非直接因果。

至於薪資停滯,原因更與產業結構相關:服務業生產力偏低、企業投資集中在設備而非人力、內需市場規模有限等問題,均不是升值能解決。若把這些深層議題簡單歸因於匯率,只會模糊真正的改革方向。

三、外匯存底不是操控證據,是地緣風險的必要保險

報導以「外匯存底高達 6,000 億美元」為由,質疑台灣長期干預市場。然而,台灣是全球地緣風險最高的經濟體之一,擁有高額外匯存底,是維持能源糧食進口、保障國際支付能力、對抗資本快速進出波動的重要工具。

新加坡、瑞士、日本的外匯存底占 GDP 比重也極高,目的同樣是金融防衛,而非操縱匯率。若台灣像報導建議那樣「快速升值」,真正倒下的將不是科技業,而是中小企業與傳統外銷工廠,進一步影響南部與中部製造業的就業結構。

台灣的金融體質確實需要調整,例如壽險公司美元資產配置偏高等,這些都應由監理工具處理,而非強迫整體匯率大幅變動。

真正需要改革的,是內需體質

《經濟學人》把台灣的所有經濟問題,統一歸因於匯率,雖然方便,卻不符合現實。台灣真正需要面對的,是強化房地稅制提高囤房成本、提升服務業生產力、改善人力投資結構、強化金融監理,縮小壽險資產負債缺口等。這些問題都與匯率本身無關,也不會因為新台幣升值而自動改善。

反之,若匯率波動過大,將可能重演日本的教訓:產業外移、投資遲滯,對台灣而言並非可承受之路。

冠上台灣病,是外界誤診

台灣確實面臨房價、薪資、內需疲弱等結構挑戰,但這些不是「匯率壓低」造成的,更不能用一句「台灣病」蓋過所有努力與成就。台灣需要的是更強的內需改革、更穩健的金融監理與更均衡的區域發展,而不是被迫成為國際輿論的貨幣實驗。

台灣並沒有生病,而是被外界從錯誤角度診斷。要讓人民共享經濟成果,靠的是結構改革,而不是升值或貶值的單一處方。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北北基撐傘,桃園躺平:誰在決定我們的颱風假?

【鄧哲偉專欄】川習會的隱憂 台海危機再起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