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OECM】 從藻礁保育到動態管理 建立守護海域新思維

  •  2025-08-25

cnews124250805a0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施建宏、韓羽婕/桃園報導

全球海洋保護模式走向多元,以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概念,提供更具彈性且能兼顧保育與利用的海域空間管理新路徑。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錢樺表示,OECM不僅強調保育價值,還將動態監測與管理納入核心,幫助台灣海域永續利用與協力治理。

錢樺分享,自己最早關注OECM源於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在桃園觀塘興建時,保育與經濟發展衝突引爆地方對立,過去依賴公投、政黨角力解決海域爭議,卻往往犧牲細節與專業,現在國際上興起的OECM概念,正適用於藻礁保育與開發衝突。

「OECM可視為海洋空間利用的一種方式,透過科學數據與動態監測優化決策流程。」錢樺表示,傳統海域空間劃分仰賴靜態圖資,漁場、離岸風電、海纜、軍方靶場、保護區等各據一方,卻忽略海洋本質是高度動態的藍色國土,需要透過24小時全天候監測自然環境與人為活動變化,才能作為動態管理的依據。

錢樺指出,AIS船舶定位資料、衛星與岸基雷達遙測,以及人工智慧辨識技術,讓人為活動的軌跡與自然現象皆能完整掌握,形成海域管理的科學基礎。尤其AIS系統發展日新月異,提供高解析度的空間定位與時間分辨能力,結合AI分析可推斷船舶作業型態,完整覆蓋大範圍海域,持續的累積動態資料與自然遙測數據相輔相成,將成為OECM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自然環境探測面向,過去需耗費數年或每季調查一次,資料如同「補丁」般東一塊西一塊,缺乏系統性與時間連續性。錢樺表示,新一代遙測技術利用衛星影像、海岸雷達,可以即時捕捉海況與生態變化,台灣在相關領域研究屬國際前段班,但從原始資料到管理資訊的「加值」過程仍存落差,需要跨領域協作,讓資料轉化為決策支持。

錢樺認為,推動OECM要先篩選具保育價值且已有管理機制的「舊地保育」示範場域,依據生態現況與管理成效,逐步驗證並擴張應用,在協力治理架構下,政府、NGO、漁民、開發商等利害關係人,應以科學數據為共識基礎,共同盤點衝突情境,客觀解讀後凝聚多方認同。

「OECM不是新保護區,而是讓保育與利用共生的新契機。」面對企業ESG實踐,OECM同時具潛力成為民間參與機制,錢樺表示,企業可透過投資維護特定OECM海域,將實際行動納入ESG報告,不過現階段ESG指引還需要更多教育、規範與量化標準,才能確保OECM相關投入獲得充分認證與社會肯定。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認識 OECM】構築海域生態網 海保署鼓勵民間踴躍參與

【認識OECM】海洋永續保育新利器 OECM落實30%海域保護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