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在大國競合間尋路: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看台灣的自主與兩岸和平契機(下)

  •  2025-11-07

【觀點】在大國競合間尋路: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看台灣的自主與兩岸和平契機(下) 3

張其祿/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四、社會層面:防止單向吸納,轉向雙向理解與良性流動

《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要「為台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創造更好條件」。這不僅是經濟政策,也是社會策略。透過教育、職場與生活的制度融通,北京試圖形成跨海峽的共同生活圈,藉此弱化台灣社會對邊界與主體性的意識。

台灣確實面臨人才外流與青年向西流動的現象。但若社會對此反應過度、動輒以「統戰」或「背叛」標籤之,反而可能壓縮民主社會的包容空間。更積極的作法,是建立透明、制度化的往來機制與權益保障制度,讓赴陸的台灣人清楚自身權利,也讓整個社會能以理性理解兩岸人員流動現象。

同時,政府更應從根本著手,改善台灣內部的結構問題–提高薪資、降低房價、擴大就業與創業機會。當台灣本身成為「留得下」的社會,人才流動就不再等於流失,而能成為雙向理解的契機。

在社會層面,韌性與開放心態同等重要。教育體系應強化公民素養與媒體識讀,培養年輕世代對兩岸議題的理性辨識力。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在交流中保持自信,而非在對抗中彼此恐懼。

五、文化層面:從「中華文化」的被定義者,轉為「多元華語世界」的詮釋者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及「共同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看似文化合作,實則具有明確政治意圖:透過文化同源論為統一鋪設情感基礎。其潛台詞是「文化同源必然導向政治統一」。

然而,文化可以同源而不同制。台灣與中國大陸共享語言與傳統,但在民主化、多元化的歷程中,已孕育出另一種華語世界的現代樣貌。這正是台灣的軟實力所在:一種兼容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融合開放與創新的文明樣態。

因此,台灣的文化政策應由「防衛」走向「主動」。政府可制定「文化主權政策白皮書」,明確界定教育、出版、影視、學術合作的自主性。同時加大對文創產業、影視音樂與數位內容的國際扶持,讓世界直接看見「台灣版本的中華文化」。這樣的文化自信,不必爭論「誰才代表中華文化」,而是以行動告訴世界:台灣代表的是一種開放、自由與民主的現代文明。

六、結語:在競合中求和平,在自主中謀共榮

《十五五規劃建議》所揭示的,已不僅是中國的內部藍圖,更是新一輪兩岸互動的框架。北京將對台政策全面納入「民族復興」工程,意味台灣將長期面臨政治與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多重壓力。然而,這並非台灣只能被動防禦的結局。

真正的戰略智慧,不在於「抗中靠美」,也不在於「親中遠美」,而在於維持自主、不作棋子。台灣要有能力在大國競合中守住自己,也要有胸襟善用中國崛起的時代機會;既要防範風險,也要創造互利。

未來台灣的對中戰略,應以三項原則為核心:

第一,和平主體性–堅持民主制度與人民福祉為談判基礎;
第二,等距外交–在美中之間保持靈活與平衡,避免被迫選邊;
第三,互利共榮–以務實合作取代零和對抗,讓兩岸都能從穩定中受益。

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十五五」這關鍵五年裡,不被風浪左右,也不錯失時代機遇;既維持主體性,又拓展新空間,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和平發展之路–一條自主而不孤立、開放而不附庸、競合而能共榮的台灣之路。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觀點】在大國競合間尋路: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十五五規劃」看台灣的自主與兩岸和平契機(上)

【投書】白道的詐騙集團比黑道的詐騙集團強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