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國民黨的認知風暴

  •  2025-10-21

【觀點】國民黨的認知風暴 3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王麗蓉/ESG永續發展策略顧問

進入數位網路和社群平台的新媒體時代,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全然不同的影像生態,如果我們欠缺與時俱進的媒體素養,在政治動輒兩極分化的今天,就會容易陷入扣人红帽的認知作戰泥淖。國民黨新主席雖然選出來了,但由所謂資深媒體人趙少康掀起的「中共介入」選戰的黨内茶壺風暴卻在延燒,可為事例。

傳統的資深媒體領導人,在發言台上有權有勢,卻不了解現代社群平台的特性,甚而與言論自由的民主真意嚴重脫節,是趙少康在此次黨主席競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國民黨的資深世代也有不少人存有此一誤解。

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的普及,讓「拍攝」與「上傳」成為幾乎不需思考的日常行為。每個人都成了影像創作者,每一天都有無數的短影音、Vlog、限時動態在各種平台上流動。社群生活影像已經從個人日記變成一種社會語言,主導了我們觀看與創作的方式。動輒恐懼認知作戰過頭,非但無助於事,而具庸人自擾。

即時分享與互動展演是社群時代的一大特性。Instagram、YouTube、TikTok 或 Threads 等平台的影片並不強調敘事結構,而是強調即時性,從拍攝到上傳的時間間隔大幅縮短,甚至即拍即傳;互動性體現在觀眾可以即時按讚、留言、分享,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可見性則關乎演算法如何決定誰能看到這些內容,以及內容能獲得多少曝光。王世堅的沒出息影片在社群上網後,立刻被大量的複製,多為社群瘋傳,即或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不當引伸,說是統戰,未免低估大眾智商。

在社群媒體的即時、互動與可見的脈絡下,「真實」的定義也發生了轉變。社群影像中的真實,更多是被演算法推送的生活表演,是一種經過精心設計卻又刻意呈現自然感的影像展演。這種影像形式不一定有明確的創作企圖,卻對公共影像生態產生了巨大影響。王世堅没出息影片所造成的一時旋風應如此理性的看待。「社群影片的真實」不再是一條單線,而是多層、多聲部的網絡。觀眾不再只是被動接受導演建構的真實,而是在不同來源的影像中,自行拼湊、比對、解讀,形成自己對事件的理解。認知作戰在自由民主社會沒有那麼容易得逞。

當然正確認知的媒體及公民素養是避免被政治或假訊息統戰的根本良方。提高辨識與查證能力,使用事實查核工具與檢查資訊來源、時間、語氣與邏輯;同時,理解平台與演算法機制,意識社群平台可能放大偏見與情緒性內容,主動跳脫「同溫層」,尋求多元觀點。

總而言之,在這個社群平台氾濫的時代,固然應該期待在公共政策上設立機制,鼓勵影片回歸傳播媒體的核心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做為一個理性的新媒體閱聽者,我們不只是看記錄的表象,而是透過影像思考、質問、理解當今這個複雜、多元、衝突又交集的世界。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鄭麗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觀點】你怎會願意被噴口水?

【觀點】居住正義 高雄青年也呐喊!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