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危機3-3】青光眼是視力惡化的沉默殺手 高度近視者更要警覺

  •  2025-04-21

【視界危機3-3】青光眼是視力惡化的沉默殺手 高度近視者更要警覺 19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陳怡豪表示,青光眼是一種慢性且不可逆的視神經退化性疾病。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施建宏/台北報導

青光眼是一種不可逆的視神經損害,對高度近視者而言,風險更為顯著。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指出,青光眼是一種與視神經萎縮相關的疾病,會導致視野逐漸縮小,最終可能影響視力,甚至導致失明。由於初期患者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當病人意識到異常時,往往已經出現不可逆的視力損傷,因此被稱為「沉默的視力殺手」。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陳怡豪指出,青光眼是一種慢性且不可逆的視神經退化性疾病。它並非單一病症,而是泛指一類會導致視神經逐漸萎縮、視野產生變化的疾病。

雖然青光眼與眼壓密切相關,但不能單純以「眼壓高」來判定是否罹病。眼壓是影響視神經健康的重要因素,當眼內的房水因排出受阻或產生過多而導致壓力上升,可能會壓迫視神經,造成損害。然而,也有一部分患者在正常眼壓範圍內依然出現青光眼的病變。

在台灣與全球的統計資料中都可以發現,青光眼的發病率近年來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中,高度近視、年齡老化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都是明顯的高危險因子。尤其是高度近視族群,由於眼軸拉長,視神經會受到物理性牽扯,較容易產生青光眼相關的神經退化現象。此外,3C產品的頻繁使用、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生活作息不規律等,也被認為會加重視神經的負擔,提高罹患風險。

陳怡豪說,青光眼最棘手的地方在於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許多病患是在毫無警覺的情況下逐漸喪失視野。有些人直到出現明顯的視覺障礙,例如開車時經常發生擦撞,或常忽略物體側邊,才被家人帶來就診,經檢查才發現已有視野缺損。此外,也有部分民眾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視神經異常,轉診後確認為青光眼。這些案例再次凸顯定期眼科篩檢的重要性,特別是針對高風險族群。

青光眼的篩檢方式包括視神經盤檢查、眼底攝影、光學斷層掃描(OCT)與視野檢查。其中,視神經萎縮和視野受損是確診的重要依據。雖然青光眼無法恢復已經受損的視力,但可以透過控制眼壓來延緩疾病進展,避免病情惡化。

針對青光眼的治療,目前主要分為三大方向。陳怡豪指出,第一是藥物治療,通常以點眼藥水為主,幫助降低眼壓;第二是雷射治療,可改善房水排出功能;第三是手術治療,當藥物與雷射效果不佳時,會透過手術方式創造新的排水通道,達到眼壓控制的目的。然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治療手段只能延緩惡化,無法治癒青光眼或逆轉已損傷的視神經,因此越早發現、越早介入治療,就越能保存現有的視力。

【視界危機3-3】青光眼是視力惡化的沉默殺手 高度近視者更要警覺 21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秘書長侯鈞賀提醒,青光眼家族遺傳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秘書長侯鈞賀提醒,青光眼的風險不僅與近視度數有關,家族遺傳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研究顯示,如果直系親屬或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青光眼,其他家人罹病的機率會增加近5倍。臨床上也不乏整個家庭一起接受篩檢的案例,最後發現家族中竟有高比例成員罹病。因此,家中若有人曾經被診斷為青光眼,建議其他成員也應主動安排檢查。

「許多青光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未察覺異常,直到開車時容易擦撞,或容易忽略側邊物體,才驚覺視野已受損。因此,定期篩檢是保護視力的最佳策略。」侯鈞賀說明,尤其是高度近視者,由於眼球變形與視神經結構改變的風險增加,更應定期接受視神經篩檢。建議每6個月至1年進行一次青光眼相關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攝影,甚至OCT與視野測試。

此外,良好的用眼習慣對於眼睛的保健同樣重要,日常生活中應防曬、避免長時間使用3C產品、減少熬夜,並維持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抗氧化營養素的食物,如深色蔬果、優質堅果等,以維護視力健康。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施建宏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視界危機3-1】不是戴眼鏡就好!高度近視當心視網膜病變 定期檢查是關鍵

【視界危機3-2】從看不清到看不見 高度近視使黃斑部病變風險大增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