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文化4-2】形成另類長照 老人來萬華社交、開心回家

  •  2025-10-22

照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文化小旅行」網頁截圖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萬華茶室的主要客層多為高齡族群,萬華飲酒店業協會總幹事潘炳榮形容,許多長者每天固定報到,來聊天、喝茶、唱歌,花費不高、形成穩定的日常。他幽默地定義這也是一種「長照」,老年人來到這邊,日子過得很踏實,這裡有人說話、可以聊社會新聞。

老人家快樂方程式:泡茶、唱歌、聊天

潘炳榮笑說,長輩每天出門聊天、唱歌、泡茶,回家後心情都特別好,家人看了也順眼;反之若長時間待在家裡,看電視、打瞌睡、沒人說話,容易悶在心裡,變成嘮叨愛念,什麼都看不順眼,出來走一走,整個人就比較開朗。

至於收費方式,以桌費與小費為主,他說明,一桌3百元,3到4人可同坐;服務生每人小費2百元,協助泡茶、聊天、合唱,點歌每首10元,有的店沒有時間限制,可以從早坐到晚;也有店家限2小時、3小時,各店規則不同。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攝

服務生的換桌換店移動屬區內常態,潘炳榮指出,服務生可在多家店與不同桌之間穿梭,依照客人需要提供服務;若客人不需要服務生,也可以單純自己泡茶、聊天。有客人進門,他會先把費用講清楚,桌費3百元、服務生2百元,合計5百元就可以。

空間開放無暗藏色情 中高齡就業成茶室特色

潘炳榮說,服務生多為中高齡女性,年齡層以5、60歲為主,也有7、80歲的,部分較年輕者以陸配身分居多,婚後來台在街區內工作。對於外面講的茶室暗藏色情,他強烈澄清,店家空間開放式,不可能做色情,古早時代有「樓仔間」、「火車籠」式的小隔間年代,也許存在空間供不法之用,但現況店家空間開放,絕對不會經營色情。

茶室被納入8大行業管理後,警方巡邏與臨檢頻率提升。潘炳榮說,警方臨檢不是壞事,街區逾百家店,警方每日抽查數家,久而久之各店都會輪到。他解釋,有時難免遇到「盧小小」的客人,剛好警察臨檢可以處理,減少糾紛,這幾年這邊也就沒有重大糾紛。

關於客源變化,潘炳榮觀察到,年輕人較少踏入,主要仍是中老年人支撐日常;但也出現夫妻同行、女性友人結伴的情形,店家對性別並無限制,男女都歡迎,有問題可以直接找店家反映。他坦言,現階段景氣不若疫情前,區內競爭激烈,店家以薄利多銷維生。

在社會功能面,潘炳榮把茶室形容為另類長照,長者固定出門來店,與同齡或不同世代交流,唱歌練氣、談天說地,每天高高興興地唱完歌,回家精神會很好。他也提到,現在店家都在期待,等長者領到政府普發一萬元現金,手頭寬裕時來茶室坐,一天花費幾百元,既不增加家庭負擔,也能維持社交。

談到勞動條件,潘炳榮強調,茶室並無傳統僱用關係,沒有固定員工,店家也因此沒有人事成本壓力;所謂服務生是以小費制為主、不支底薪,可跨店、跨桌彈性服務(泡茶、聊天、合唱等);不叫服務生也可以,店家在客人入門時,會先把桌費與小費講清楚,收費方式公開。

潘炳榮補充,過年期間反而生意更好,街區一年到頭幾乎不打烊,自己除非出國玩,原則上一年365天都在現場。提到薄利多銷,他說,店家很多、競爭激烈,賺的夠開銷就好,「講真的,比如我68歲,今天要找工作找不到,沒有技術、體力、學識,什麼都沒有,要怎麼工作?至少我來這邊開個店,還有工作可以做,你看多好,對不對?」

照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文化小旅行」網頁截圖、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茶室文化4-3】「伊拉客」與流鶯搞壞名聲 協會盼台北市府清楚識別導引

【茶室文化4-4】輔導合規、違法即取締 台北市府推活動翻轉萬華印象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