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文化4-1】回顧萬華百年茶香風華 潘炳榮感謝市府協助疫情期間復業

  •  2025-10-22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攝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茶室文化存在已久,溯源可遠至日治時期的淡水河碼頭。台北市萬華飲酒店業協會總幹事潘炳榮介紹,最早是一群從大陸來經商或要搭乘漁船與貨船往返的人,於淡水河邊等船,有人看到人聚集就想到有商機,而搭起茶棚或開茶館。「茶桌仔」文化逐步形成,演變到今日的茶室與飲酒店的樣貌。潘炳榮估算,這一帶的行業歷史將近百年,區內也有開業4、50年的老店。

雖然萬華街區屬性常被與社會議題連結,對於外界關切的遊民問題,潘炳榮直言遊民不在茶室這一區,茶室區域內店家密度高,步行可至,甚至彼此相鄰,形成特有的街區網絡與生活節奏。

疫情爆發全停業 協會與市府助法遵復業

在地茶室產業曾在疫情期間因客人感染新冠肺炎,遭遇最嚴峻的停業打擊。潘炳榮回憶,當時萬華被指為「破口」之前,「清茶館」起初未被納入8大行業停業名單,酒廳、酒吧先停,茶室沒停;後來出現有人確診,整區很快就被波及。他提到,某晚聽到有店家出現確診個案,業者立即自發先休息5天、一週觀望,疫情升溫後全面關閉,整體停業差不多半年多,那段時間萬華幾乎沒有人潮,街區冷清。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攝

疫情趨緩後,萬華茶室復業進入輔導與查核階段,台北市府多個單位共同介入,包括商業處、建管處等局處逐一到場勘查,釐清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又該如何改善,規定一項項落實。潘炳榮說,當時業者普遍不知如何應對,協會便成為市府與店家的溝通對口,負責將復業條件與程序逐一轉知,帶著大家按部就班完成。他強調,正因制度清楚、窗口明確,讓業者理解並遵循,也成為成功復業的重要關鍵。

長者已逝年輕人不來 以親民價格薄利多銷

恢復營業以後,街區人流與營收逐步回升,但尚未完全回到過往。潘炳榮觀察,目前整體生意比疫情之後好一點,但熟客結構出現自然更迭,有些長者已經「回去了」,年輕族群仍屬非常少數;相較於高檔酒店的高消費,茶室以親民價格支撐日常,形成不同客層分流。

在沒有宣傳與廣告情況下,日常營運依賴熟客的口耳相傳。潘炳榮提到,區內店數超過一百家,彼此距離近,有些熟客一天走訪2、3家,先到某家坐一坐、喝茶、聊天、唱歌,再換去別家店消費。他提到,有人常從基隆來,一週來4到6天,坐火車來回,因為這裡便宜、自在;店家很多競爭就多,所以店家以薄利多銷維持生意,也促成價格透明。

總幹事服務近20年 「不貪不取」很重要

坐在自己店門口,潘炳榮邊泡茶邊談到個人經歷,他坦言自己土生土長在萬華,住在龍山寺旁,進入協會前並沒來過茶室,因為自身不喝酒,以前誤以為這裡是喝酒地方、雜七雜八很亂,所以不敢進來。直到當了總幹事,上班第一天幹部就帶自己逐一去看,才知道這區有很多茶室。

自第一屆起擔任總幹事至今已近20年的潘炳榮回顧,之前於議員服務處工作過,體會到要當總幹事服務案件,要記得:「不貪、不取,不該你的,你就不要,人家有困難,我們幫他,這很正常。」他說,要做服務就做好一點,也因此在茶店商區,自己走到每家店,人家只要看到,就會打招呼說「總幹事你好」,這邊的人很好,絕對不會說髒話來「黜臭」他。

面向未來的發展,潘炳榮表示,不特別要求政府補助或辦活動,局處已經很幫忙了,並開玩笑地說:「不管制我們,就是幫忙了」。他表示,其實台北市副市長、局處都有來過,今天能繼續營業,就是靠他們。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茶室文化4-2】形成另類長照 老人來萬華社交、開心回家

【茶室文化4-3】「伊拉客」與流鶯搞壞名聲 協會盼台北市府清楚識別導引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