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一見藥丸就當毒藥」    失智症長輩不吃藥怎辦?用藥眉角醫師一次解答

  •  2024-03-08

cnews003240308a01

▲台灣失智人口逐年上升,楊玉婉醫師提醒,及早介入用藥能有效延緩病程惡化。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施建宏/台中報導

很多人以為記憶力、認知功能衰退,只是年紀大了會出現的正常老化現象,忽略有可能是失智症、不正常的退化!雖然跟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失智症還無法被治癒,卻可透過藥物控制,延緩惡化,改善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失智暨一般神經科主任楊玉婉指出警訊,國內病人普遍用藥沒達到「有效劑量」,多卡在調整劑量這一關。

失智症是高齡化社會躲不過的問題,國發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達到20%,影響所及,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至2041年,每100人即有3人罹患失智症。

數字只怕遠遠被低估!楊玉婉說,失智症發生率逐年上升,一般民眾卻仍對其不是這麼清楚,根據門診經驗,不少人帶長輩就醫時已非早期,仔細追問起來,往往已發病三、五年之久,直到老人家出現明顯的判斷力失準、脾氣暴躁、被害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或不斷重覆同一個問題,家屬才發覺出了問題。

楊玉婉表示,簡單來說,失智症只是一種臨床表現,認知功能出問題的病人,可能是阿茲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也可能是腦中風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只有阿茲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有相關藥物可用,而關鍵在於,得及早發現、及早介入,就有機會矯正回較正常的狀態,延緩惡化速度。

阿茲海默氏症或帕金森氏症的主流治療藥物為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hEI),目前國內健保有條件給付用於輕度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失智症。

楊玉婉解釋,乙醯膽鹼是跟學習力和認知功能相關、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而失智症病人的乙醯膽鹼濃度是減少的,所以透過藥物來抑制分解乙醯膽鹼的酵素,減緩代謝速度,就能讓濃度上升,延緩惡化,讓退化速度不要這麼快,精神行為症狀也不會這麼多。

但治療要見效,得達到「有效劑量」,偏偏受限於錠劑、膠囊的劑型限制,很多病人在最低劑量到有效劑量的調整過程中,從第一顆藥到第二顆藥,劑量可能瞬間翻倍,冒出噁心、嘔吐、頭暈等副作用,嚇到拒吃,不敢再嚐試。

楊玉婉說,甚至有老人家一看到藥丸就以為人家要下毒,害醫師無法循序漸進給藥,導致台灣醫師普遍用藥劑量偏低,甚至沒有達到「有效劑量」;楊玉婉分享自身用藥經驗,這時候,口服液劑劑型的藥物,往往可以發揮較大角色,方便醫師拿捏有效治療劑量,且不會因為副作用而中斷藥物的使用,可以1cc、1cc精準微調,針對吞嚥困難、或者病識感低不願意服藥的病人,也可以摻入食物中,讓老人家不會一下子就拒絕用藥。

面對失智症,手腳得要快。楊玉婉強調,現今醫療進展非常快速,只要能在感受到認知功能開始退化時,介入藥物治療或利用運動、飲食調整、控制共病等方式,皆能有效延緩失智症的進程,否則拖到已失去自理能力的重度失智症時,用藥已經失去臨床的意義。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從小練女聲!長庚出動13醫護8小時跨性別手術 40歲的她擺脫男兒身

毒粉查不完!食藥署終於行文教育部 「校園午餐禁辣椒粉一個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