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當詐騙成風:台灣社會應如何重建信任基礎?

  •  2024-11-19

【投書】當詐騙成風:台灣社會應如何重建信任基礎? 3

余果/自由撰稿人

台灣每年因詐騙損失的金額已超過千億,這並非單純的治安問題,而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台灣價值觀、社會心態以及教育制度中的深層缺陷。現今的社會風氣對「金錢崇拜」的推崇,使得許多人將物質財富視為成功的唯一衡量標準,而忽略了誠信與品德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渴望「不勞而獲」的心態大行其道,更進一步助長了詐騙行為的氾濫。

社群媒體中充斥著「快速致富」的誘惑,讓人們對於通過努力致富失去信心,進而對詐騙集團的花言巧語不設防。詐騙集團深諳人性弱點,利用「高報酬、低風險」的虛假承諾讓受害者深陷其中。這些受害者的普遍心態,是對勤奮努力的低估和對輕鬆致富的迷戀,這也凸顯出台灣教育體系的另一缺失——它過於強調競爭結果,卻忽視了誠信、堅持與努力的價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默許了「投機取巧」的思維。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競爭結果,卻忽視了誠信和堅持努力的重要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默許了「投機取巧」的思維。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民眾,對於詐騙者的巧言令色更加無力分辨,也更容易被其操弄。

當社會上許多政治人物、企業領袖或公眾人物可以用論文抄襲、犯錯硬ㄠ說謊等不誠實卻獲得利益,整體風氣就會受到侵蝕,民眾普遍對誠信的信念動搖,甚至不再相信誠信有價值。這不僅是教育的失敗,更是價值觀的崩潰。詐騙盛行的背後,正是誠信觀念的缺乏讓社會走向危機。當誠信變成「可有可無」的美德時,社會將失去其應有的信任基礎,詐騙的出現便成了必然的結果。

英國前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在疫情期間因違反防疫規定舉辦聚會,引發「派對門」醜聞,經跨黨派議員調查認定他「嚴重藐視行為」,最終被迫下台。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台灣,社會對於領導者的不誠實行為是否會有相似的制裁力?

台灣要遏止詐騙的氾濫,應該從重新審視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開始,特別是在教育上加強對誠信、努力和責任的重視。教育制度應向年輕世代傳遞「誠信為本、努力為榮」的價值觀,教導他們分辨輕易致富的陷阱,以免他們因一時誘惑而走上歧途。除此之外,政府與公眾人物應以身作則,樹立誠信的典範,重建社會信任的基石。

唯有真正落實誠信教育,並由政治、經濟及教育層面全方位改革,台灣才能建立一個誠信為基、努力為本的社會,讓詐騙失去土壤,使每個人不再受騙,並還給台灣一個值得信賴的未來。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財政部公開抽獎引爭議 那不能公開的獎金制度有多少黑箱?

【投書】勇於改過便是勤政愛民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