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當罷免的喧囂淹沒了民生的悲鳴

  •  2025-07-14

【投書】當罷免的喧囂淹沒了民生的悲鳴 3

陳弘光 / 退休公務人員

近日,三則看似獨立的新聞事件,卻共同指向一個令人憂心的台灣社會現象:當政治的狂熱凌駕於民生疾苦之上,當司法的天平失去應有的平衡,我們所珍視的家園,正一步步陷入信任崩潰的危機。

第一件事,發生在國會殿堂。114年5月7日,立法委員吳宗憲在司法委員會上,對調查局的工作績效考核(KPI)提出尖銳質疑。他指出,調查局當前的重點竟是「嚴查大罷免造假」,彷彿這已成為攸關國家存亡的頭等大事。與此同時,那些真正掏空民眾畢生積蓄、甚至摧毀無數家庭的經濟犯罪,卻似乎被排在了次要位置。這項質詢揭示了一個荒謬的現實:理應作為國家犯罪偵防中樞的調查局,其工作重心竟可能受到政治風向的牽引,將寶貴的司法資源投入到一場無休止的政治鬥爭中,而非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這份對「罷免」的異常執著,很快就在現實世界中找到了悲慘的注腳。台中豐原區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五口命案,起因竟是黃金投資詐騙。一個家庭,因為誤信詐騙集團的謊言,賠上了所有積蓄,最終走上絕路。這不是單純的個案,而是當前台灣社會詐騙犯罪猖獗的縮影。從假投資、假檢警到網路購物詐騙,新型態的經濟犯罪手法不斷翻新,受害者遍布各個年齡層與社會階級。當民眾的求救聲此起彼落,我們的政府與司法體系,是否正因專注於政治舞台上的角力,而錯失了建構社會安全網、嚴懲經濟罪犯的黃金時機?

第三起悲劇,則將矛頭指向了司法的公正性。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的妻子,在丈夫捲入京華城容積率爭議案後,不幸選擇以墜樓結束生命。據報導,她在生前曾向友人哭訴,表示自己「相信司法會還我們清白,但我們沒有了」,字字血淚,充滿了對司法體制的絕望。此案的是非曲直尚待釐清,但一位公民以如此慘烈的方式表達對司法的不信任,已然是對我們司法體系最沈重的控訴。它突顯了一個問題:當司法案件與政治高度牽連時,其公正性與獨立性是否還能被民眾所信賴?當「辦案」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司法便不再是正義的最後防線,而是壓垮人民的最後一根稻草。

將這三起事件串連起來,一幅令人不安的圖像浮現眼前:一個將政治鬥爭置於民生之上的政府,一個似乎對經濟犯罪束手無策的執法體系,以及一個逐漸失去人民信任的司法系統。當政府將全部心力投入到「大罷免」的攻防戰,高喊著程序正義與政治清明時,卻對豐原五口之家的悲劇性損失視若無睹;當司法機關被質疑淪為政治打手,無法給予人民應有的公正審判時,又怎能期待民眾在面對詐騙時,能對這套體系抱有信心?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觀點】國軍救災怎麼善辦?

【投書】普發現金 不公不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