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教育部真想聽見現場聲音?從邀請教師工會開始

  •  2025-09-15

Unsplash示意圖

楊智強/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

​筆者12日有幸參加「教育部長與高中、國中及國小現場教師諮詢會議」南區座談會,教育部設定四大議題,卻未發函邀請最了解基層教育現況的教師工會與教師會,頗令現場與會者質疑:教育部真的想聽見現場聲音?還是僅僅完成傾聽的儀式?如果只是程序形式的會面,再多場次也無法讓教育現場獲得改善。

​當前教育環境的困境,實際上就是政策治理長年積弊的縮影。行政減量喊了快十年,口號響亮,基層卻感受不到鬆綁。無論是中央日積月累的要求,或例如地方政府請班級導師調查火災警報器安裝狀況,對教學並沒有正面意義。學校彷彿成為調查機構或政令宣傳平台,教師則成了執行公文的工具人。這不是行政減量,而是行政轉嫁。

​再者,「教師荒」問題全國浮現,偏鄉缺人已久,現在連都市學校也出現代理教師難尋的窘境。背後原因並非師資供給不足,而是代理比例偏高、工作不穩定,使得許多青年不願投入。加上工時壓力與待遇不具競爭力,難敵物價高漲,讓昔日鐵飯碗失去吸引力,從而衍生結構性危機。優秀人才若拒絕從教,教育人力將迅速流失,後果豈容忽視?

​第三,行政職務加給不公也嚴重影響士氣。組長津貼竟分三級,違背同工同酬原則,與其他公職制度脫節。班級導師承擔家長諸多需求與壓力,卻十多年未見合理調整,座談現場僅能以「有在研議」回應,而無改善待遇的實質支撐。薪資凍漲的環境,如何期待教師心無旁騖地投入專業?

​最後,濫訴成災的校事會議制度,使許多學校從辦學,被迫「辦案」優先。面對現場詢問,鄭英耀部長也坦承,數據顯示真正有必要懲處為不適任教師的案件比例很少。然而無理投訴進行式,卻持續消耗無數人力,教師只能採取防禦性教學,不再積極管教,進一步侵蝕教育專業。動輒得咎的寒蟬效應,長遠來看將直接衝擊整體教育品質。

​這四大困境態樣迥異,卻共同指向治理效率低落。教育政令一再疊床架屋,卻缺乏通盤考量,致使現場不堪負荷;改革承諾說了多年,卻缺乏有感成效。教育部若真要改善現場環境,不能再只做大內宣,而是應展現務實決心。

​首先,必須對行政事務來場徹底檢視,堅拒非關教學業務進入校園,避免讓學校淪為政策提款機。其次,要補足正式員額,降低班級人數邁向國教精緻化,並減低代理教師比例,薪資比照物價指數調整,讓教職重新吸引青年人。此外調整行政與導師加給,建立公平合理的薪資架構。最後,對校事會議的濫訴,政府要設立守門機制,對明顯不實或情緒性案件應明確駁回不受理,避免行政資源空轉。

​教育部不應淪為各種政策宣示平台,而是展現執行效能。此次座談會忽略教師工會,已經讓信任受損,政府實不該繼續用走程序來虛應故事,取代實質改革。倘若教育部不能正視基層的真實聲音,再多座談會與宣示都是政治秀,仍舊無法解決校園千瘡百孔的問題。教育需要的不是行銷包裝,而是務實治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學校回歸教與學的本質。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從一隻水壺看見的教育沉痾:當學校淪為政策提款機

【投書】測速陷阱滿街跑 交通安全卻原地踏步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