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從花蓮出發 防災不靠運氣靠制度與協作

  •  2025-10-23

【投書】從花蓮出發 防災不靠運氣靠制度與協作 3

陳淑雯/花蓮農業處長

堰塞湖不是問題,防災經驗才是!台灣的地貌美麗卻脆弱。極端氣候與強震頻仍的時代,花蓮成了全台防災體系的第一線。去年(2024)0403地震之後,全台新增1300多處崩塌地,其中花蓮就占了9成以上。這不只是地理統計,而是一個現實警訊——在這片動盪的土地上,防災不能只等災害發生後再行動,必須提前佈局。

從花蓮開始的「主動防災」行動

0403地震發生後,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簡稱水保署)率先展開行動。4月22日起,他們派出協力團隊進入花蓮各地,逐一調查新增崩塌地與土石流潛勢溪流。短短兩個多月內,共辦理5個梯次、58場現地勘查;到了9月、11月,又因颱風接續影響再辦兩個梯次、9場勘查,一整年累積7個梯次、67場。

他們不是停留在書面,而是帶著GPS與空拍機,實際走進崩塌現場,建立現地資料,再和地方政府、公所、農村水保署花蓮分署及專家學者一起對照修正,完成「製圖—驗證—回饋」的完整作業。透過實地勘查,調查團隊才能更加確定影響範圍,後續中央提供保全戶地址,地方公所才有辦法進行逐戶調查與防災作業。

這樣的流程,讓中央與地方在防災上第一次真正形成「協作的節奏」,不再只是單向指令,而是共同討論、共享資料。可以說,花蓮已率先完成一場「從事件應變走向制度治理」的防災行動。

堰塞湖的空白 凸顯國家防災的缺口

然而,堰塞湖仍是台灣防災體系中的「灰色地帶」。堰塞湖潰決的破壞力極強,壩體一旦崩塌,短短幾分鐘就可能摧毀下游的聚落、道路與農地。地方政府雖多次提出請求,但由於中央尚未建立系統性的主動調查與風險模型,目前現場防災仍多依賴臨時回報與被動監測。這樣的被動模式,容易讓決策慢半拍,也讓地方政府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缺乏可以依循的資料與標準。

因此,建議中央應該比照農村水保署針對土石流潛勢溪流的主動調查機制,將堰塞湖納入同層級的制度架構中。這不只是建立壩體資料,更應同步建立與土石流潛勢區相同的逐戶調查機制,以完備保全戶資料。唯有掌握潛在影響戶數、位置與撤離動線,地方政府在面對堰塞湖潰壩風險時,才能即時啟動預警與撤離。

換言之,堰塞湖的調查也必須具備同樣細緻的保全戶建立流程,讓災害防治不只是地圖上的線,而是連結到每一個真實生活的家戶。

若能進一步劃出「影響潛勢區」與「淹沒潛勢區」,再與保全村里、重要設施重疊分析,地方政府就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撤離路線與警戒範圍,真正做到有依據、有速度的防災決策。

防災不只靠技術 也靠社區

防災若只停留在中央單位或技術層面,永遠趕不上災害的速度。農村水保署與全台各地方政府共同推動的「自主防災社區」計畫,就是讓防災走進日常生活的一個起點。未來中央若能比照這項經驗,在堰塞湖潛勢區推動社區型防災行動,結合教育、演練與即時通報,讓居民都知道何時撤離、往哪裡走,整體社區的韌性就能真正被建立起來。畢竟,當地居民才是第一線的守護者。唯有讓防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制度才有落地的力量。

從被動修補到前瞻預防 防災是一種治理思維

花蓮的經驗顯示,主動調查與跨層協作不只是技術創新,而是治理的轉變。若行政院與農業部能延續這股力量,將堰塞湖納入制度化管理,建立全國性的潛勢資料系統,台灣的防災體系就能從「災後應變」轉向「災前治理」。

防災不應是一場場孤立的救援,而是一種長期的國土安全管理。當我們開始主動掌握風險,而不是被災害牽著走,台灣的國土治理,才算真正邁向成熟。

照片來源:花蓮縣政府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言行失當的制度推手 校事會議悖論

【投書】稅不安心 禍國殃民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