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凡事「認知作戰」 民意何處去

  •  2024-04-10

【投書】凡事「認知作戰」 民意何處去 5

李一萍/行政人員

28日數位發展部遭54歲張姓男子連開3槍擊毀玻璃大門,他聲稱不滿政府抗中保臺政策,也不滿數位部亂花錢才開槍洩憤。這樣的言論有對執政黨評價的偏頗,這種過激行爲更是不可取。但是令人詫異的是,張嫌的行為在網路獲得同情,甚至有網民為其喝彩。這時,民進黨也許又要說這是阿共的陰謀。但是,無風不起浪,民進黨執政8年,需要反思。是什麼,讓民進黨逐漸失聰,為什麼無法傾聽民意,回應民意,讓民衆需用槍擊的方式向你抗議。究其原因,民進黨對批評和反對的傲慢與偏見是原因之一,凡是逆耳之言,皆以「阿共的陰謀」去理解,一再以「認知作戰」作爲政府執政不力的廉價藉口,使其遠離民衆,缺乏自省,民意不知向何處疏導,最終積累爆發,演變成一場政府門口的槍擊案。

根據科技部扶持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數據,台灣的每一天都在面臨境外勢力「認知作戰」,去年1–4月總統蔡英文訪美,5、6月美國國防授權法案(NDAA)、「南海工作會議記錄」,7、8月「居住正義」、「違建」,9、10月「缺蛋議題」,11、12月「藍白合」「國家級警報」,今年1月「台海兵凶戰危」、「高端疫苗弊案」,並且相關報告還指出「缺蛋議題」成功讓前農業部長陳吉仲下台。看看這些議題就能明白,這些議題中,切實危害到民眾的利益,才最終對台灣民主構成威脅。民眾對食安問題的重視,政府對食安的漠視形成的矛盾,才是最終導致了陳吉仲下台的原因。「居住正義」和「違建」可以被「認知作戰」,同樣如此,沒有台灣的高房價,沒有食安問題,如何授人以柄。如果我們繼續這樣只看問題的一面,將所有民眾的關切都理解成陰謀論,只以冰冷的數據看問題,不去深究問題的根本,只糾結於問題的表像,台灣就會一直亂下去。

可惜,民進黨似乎並不明白或是不願意明白這樣的道理。凡事必有「認知作戰」,處處提防,近乎緊張到草木皆兵,過度操作,甚至將刀口對準內部,將這種威脅警告無限擴大到近乎民衆生活的每個角落。缺疫苗、缺電、缺蛋是認知戰,螺螄粉、魔芋爽、麻辣花生也是「認知戰」,神曲《小蘋果》、《求佛》、《挖呀挖》、科目三、《繁花》全是認知戰。民衆滿足正常需求的日常活動,硬生生都貼上標簽。除了這些,還在內部找敵人,去年,法務部將新住民列為加強查緝的五大境外勢力介選模式的首位。趙少康當下指出,新住民愛台灣,嫁給台灣人、娶台灣人,就是家人、親人,可是民進黨政府卻把他們當敵人。2021年,國安單位調查稱,中共以金援、文化交流或提供保障名額赴中讀書吸引原住民進行統戰滲透,原鄉成為統戰破口。就此事,民進黨原民立委伍麗華呼籲政府,原鄉地區受關注度較低是原鄉成為統戰破口的根本原因,要正視。民進黨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少子問題,原住民經濟問題,卻作本末倒置之事,在內部找敵人,破壞族群和諧,撕裂台灣。

不但如此,民進黨還在不斷的作繭自縛,一方面,繼續縱容數位部忽視民眾之期待,對民眾反映的受電詐之苦,受資不安之苦充耳不聞,未盡民意之需,未行改善之舉。另一方面,沒有把錯假訊息治理好,還民意一個疏導的通道,只朝著為選舉、為權力保駕護航,繼續一頭紮進「認知作戰」的繭房裏。調查局於2019年8月8日成立任務編組的「假訊息防制中心」,當時職責是培養公民對假訊息識讀能力,全力執行假訊息的溯源偵辦。2020年蔡英文總統高票連任後,同年4月,調查局進而將「假訊息防制中心」升格,成立「資安工作站」,在原有職責的基礎上強化政府打擊網路犯罪的能力。當時,這些目的都是出於為民,讓民眾識別錯假訊息,查處錯假訊息。但是,到今年1月,「資安工作站」升級為「認知戰研究中心」,職責搖身一變,著力針對敵對勢力散佈的錯假訊息,進行防範、反制。將治理錯假訊息的部門從一個為民服務的部門打造成一個為黨服務的部門。

無孔不入的「認知作戰」,正是證明台灣的千瘡百孔。所謂身正不怕影子歪,在即將開啟的又一個4年裏,民進黨需要反省,需要認真對待民意,需要正視自身問題,補好民生漏洞,讓民意有處可去,讓民眾可以滿意。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審計部與立委 應幫人民看緊荷包

【投書】官員誠信:民主制度的基石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上言論非本網立埸 文責由專欄作者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