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兼顧再生能源需求及環境環境保護下發展

  •  2025-11-06

【投書】兼顧再生能源需求及環境環境保護下發展 11

洪正中/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

為達成台灣 2050 淨零目標,行政院已公佈再生能源 2030 年發電佔比目標為 30%,2050 年則超過 60%,截至 2023 年底,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僅佔總發電量的 9.5%,加速發展的急迫性已不容忽視。小水力發電已是政府「能源轉型 2.0」政策中重要的一環,為此,國內應更積極探索河川小水力發電並導入多元友善的工法與技術,發展為分散綠能的實質力量。水利署目前以活化既有水利設施為小水力發電的主要推動方向,這項作法確實具安全性與示範價值,但若能同時推動一般河川小水力潛力點之再評估與開發,將可形成相輔相成的推進模式,更有效回應當前再生能源布局的迫切需求。

水利署於 2023 公布全臺 47 處河川小水力潛力點,分布於北、中、南、東 18 條河川流域,總裝置容量約 195MW,其中 14 處被列為優先開發。然而,所採用的工法與思維偏向大型水力設計,多為追求落差而開挖隧道的「穿ft鑿洞」直線引水工法,導致成本動輒以 10 億元為單位,最高達 52 億元(濁水溪龍神案),唯一例外僅有淡水河系基隆河的瑞芳案 4.1 億元。報告中的工程設計多採國營事業等級的大型開發模式,不僅成本高昂,也對環境造成明顯衝擊,致使評估報告甫公布即遭立法院與環保團體反對,推動受阻。對民間企業而言,投資門檻高、回收期長,缺乏經濟誘因,使多數潛力點雖被標註於資料中,卻無法實際落地。時任立法委員洪伸翰亦曾指出,該份評估雖「有做」,但「缺乏可行性」,未能達到推動小水力發電的實質成效。

【投書】兼顧再生能源需求及環境環境保護下發展 13

為使國內主管機關與各界能快速學習國際經驗,小水盟於今(2025)年第八屆全國小水力發電產業發展論壇,特別重金禮聘日本三峰川電  力株式會社執行董事渡部昭心蒞臨演講,分享日本在河川小水力推動歷程中如何突破瓶頸、縮小規模並採用「沿道路地下化引水」等低衝擊 工法的成功案例。這套作法正是日本在面對與臺灣相似挑戰時發展出的經驗,他們從實務中學會調整工法與思維,讓小水力不再與環境對立,在🖃顧生態與社會接受度的前提下,也能🖃顧發電穩定與經濟效益,具體請參考附圖資料。

【投書】兼顧再生能源需求及環境環境保護下發展 15

借鏡日本的經驗,台灣應積極重新評估 47 處河川小水力發電潛力點的計畫,依目前現有資料來看,其中有 15 處沿河已有道路、另有 10處可透過簡易施工與道路銜接,合計 25 處具備「沿道路埋設引水管」的條件。若能優先針對此類地點重新進行評估與技術試辦,將可有效降低土地協調與施工成本,同時提升開發成功率與社會接受度,讓早期研究成果真正發揮實質效益。

為使政府早期投入之研究成果能夠發揮實質效益,並真誠回應賴清德總統對推動小水力發電的殷切期盼,同時呼應我國當前能源轉型及淨零政策需求,小水盟謹以最誠懇之心提出以上建言,推動再生能源的綢繆,應以「兼顧」為核心,而非「取捨」;若一味為了避免環境爭議而裹足不前,反而會錯失兼顧生態與綠能的契機。期盼主管機關能以更開放的視野與積極的態度,帶頭尋找兼具環境友善與技術可行的新解方,讓河川小水力真正成為臺灣能源轉型中兼容並進的力量,並讓政府早期的努力轉化為推動綠能的長遠成果。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白道的詐騙集團比黑道的詐騙集團強

【投書】女兵比較適合當狙擊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