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公投 矯正能源政策錯誤的契機

  •  2025-08-20

【投書】公投 矯正能源政策錯誤的契機 3

張其祿/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8月23日即將登場的核電延役公投,絕非僅是核能存廢的單一技術選擇,而是一次檢驗台灣能源政策方向的大考。過去九年,在「非核家園」的意識形態驅動下,政府大舉推動再生能源,卻在現實中引發財政、社會與環境的三重危機。這次公投,正是社會能否勇敢矯正錯誤政策的起點。

綠能大補丸與結構性虧損

為了在短期內提高再生能源占比,政府提供高額躉購與補貼,導致光電、風電價格遠高於一般售電成本。2024年離岸風電平均購電成本每度高達 6.64元,太陽光電也約 4.68元,而台電平均售電單價僅 3.3元上下。結果並非全民受益,而是台電被迫以「賣電就賠錢」的模式支撐政策:2023年底累積虧損已達 3,826億元,2024年推估擴大至 5,954億元。即便政府在當年度編列 1,000億元補助並調漲電價,仍留下 4,161億元赤字,2025年預估虧損仍有 3,923億元待彌補。這種模式實際上就是全民用納稅錢替高耗能產業與綠能財團買單,嚴重扭曲產業結構,也掏空公共財政。

光電從「綠色願景」變成「黑金戰場」

光電政策更在中南部衍生出一連串的社會問題。2022年台南學甲發生震驚社會的88槍掃射案,背後便牽連出光電工程爐渣回填與黑道勢力長期介入的黑幕;2023年台南歸仁、北門則又再度傳出槍擊事件,並進一步凸顯光電案場已經成為地方黑金與利益集團爭奪的戰場。

光電產業同時也已陷入官商勾結的泥淖,如前台南市經發局長陳凱凌即涉入「小二甲」光電案,被控收受業者賄款並接受不當招待,顯示地方主管機關在政策推動中也難以置身事外;另在國營企業部分,台鹽綠能董事長陳啟昱則被指與仲介合作,收取鉅額土地開發服務費,並以指定方式將工程交由特定包商,最終造成台鹽財務重大虧損。2024年,總統賴清德雖啟動「靖平專案」,由最高檢察署與警政署展開全面清查,至該年底已查出135名被告、查扣近 3,900萬元涉案資金,足見問題並非個別事件,而是整體結構性弊病的縮影。

因此,對民眾而言,光電已不再是乾淨能源的象徵,而是與弊案、黑道、特權掛鉤的代名詞。難怪相關民調顯示,超過60%民眾同意「光電推動過程中發生不少弊案」,甚至有58%的民意認為應該有條件重啟核三廠。

環境代價一再上演

除了弊案,綠能開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逐漸浮現。2025年6月,高雄大樹區超過50公頃的光電場因違反水土保持、未依計畫施工而被撤銷許可,居民憂心颱風季恐釀山坡地災害。不久後,颱風丹娜絲自嘉義布袋登陸,強風吹毀嘉義水面光電案場與屏東枋寮大量浮台,零件殘骸堆滿沿岸與河口,形成「光電災難」的怵目驚心場景。所謂的「乾淨能源」,若因開發粗暴而造成山林消失、河海污染,那麼它的真實面貌恐怕也與環保初衷背道而馳。

公投是全民選擇,而非政黨算計

在這樣的背景下,核電延役公投就不應再被藍綠白操作為權力對決。事實上,各政黨都有責任誠實面對能源困境。藍營若能正面支持核電議題,等於把握住目前反思的社會氛圍;白營的倡議更應獲得實質討論,而非被邊緣化;至於綠營,如果仍僵守「反核神主牌」,只會陷自身於政策死局。若能順勢藉公投調整路線,反而有助於擺脫意識形態的桎梏,獲得與社會重新對話的空間。

結語:矯正錯誤的第一步

8月23日的公投,不單是核電是否延役的表決,而是全民對過去九年能源治理的總檢討。它象徵社會是否有決心擺脫高成本、弊案纏身、環境受害的錯誤模式,轉向務實、穩定與可負擔的能源組合。若公投通過,不只是核電延壽,更是對現行政策的一記警鐘 — 提醒政府必須誠實計算成本、正視民意,並將能源從政治對抗中釋放出來,回歸理性規劃與永續治理。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國稅局濫用「實質課稅原則」成課稅黑洞?

【投書】空轉與內耗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