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中央財源該回歸地方——在地鄉民心聲

  •  2025-09-15

【投書】中央財源該回歸地方——在地鄉民心聲 3

阿月/鄉民

身為雲林的鄉民,也是鄉鎮的一名日常守護者。稻穗香、農路長、孩子放學的身影,是從小每天最熟悉的風景;但這幾年,我卻深深感受到一股焦慮:中央收的大筆稅金,為何回到地方的金額是如此少得可憐?我們的建設、福利,到底是無法落實,還是被中央拿走了?

今年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簡稱「財劃法」)上路後,地方政府發現,中央明明說要撥款給地方,結果怎麼一點錢都沒到?原來是公式出了大漏洞——「分母寫錯」,變成分母竟是22個縣市,卻只有19個縣市做分子,導致超過300億、甚至有報導說345億的統籌分配款卡在那裡,發不出去也用不到。這是什麼數學錯誤?是要變魔術還是要逼地方政府「斷炊」?

我住的雲林,居民每年辛苦耕作,繳的稅全國前10名,111年總稅收約707億元,但按照現行統籌機制,雲林只分到千分之四,比六都拿到的配比少得驚人。今年雲林估算能分到273億元,結果只拿到246.5億元,少掉27億元!縣長痛批中央「讓地方吊鼎(斷炊)」,這句話我聽得震撼:斷炊不是餓死,而是讓地方「無法營運」!這筆錢,若拿去照顧長者、學童、農路、屏障、托育,就是雲林人真正的民生。這樣還叫公平?

回顧財劃法上次修正已是1999年,距今已四分之一世紀。當年六都尚未升格、人口結構、城鄉差距、產業發展都和今天截然不同,照舊公式分錢,怎麼叫合理?學者早提出問題:「中央攏抓錢、地方怎麼辦?」尤其精省後中央「劫富濟貧」轉型,但比例是75:25,地方壓力倍增。結果就是地方政府常說「我真的很窮」,錢少、權少,該有的建設怎麼做?財劃法到底是不是地方財政的阻礙?

雲林縣長張麗善不是一個人在哭,她說:「雲林農業大縣,每年上繳700多億,竟只拿回十分之一」,她呼籲中央要改制度,讓地方稅收多留給地方。近日,台中市長盧秀燕也邀請多位縣市首長聯手為地方財源發聲,直指中央財源過度集中、制度不公。這是罕見的地方反撲——「藍白合體」不只是政治操作,更是地方政府對中央資源配置的不滿累積釋放。

財劃法不只是分錢公式問題,還關乎「事權與錢權一致」的原則。但這次修法卻只下錢,事權依舊集中在中央:要做的事不少、該負擔的事不少,卻沒有相對的財力支持。這種「拿不到錢到手,卻依舊要做事情」的設計,讓許多縣市首長說錢拿不到、事做不到,又無可奈何。

地方是人民最近的政府,是生活的前線。無論是稻田灌溉、道路修繕、幼兒托育、長者照顧、青年創業,都是鄉鎮民生需求,但若沒錢、沒彈性、沒自決,這些需求就只能成空談。

中央財源應該回流地方,不僅是財政正義,更是台灣發展的根本。如果這一次財劃法的漏洞能扭轉成重新思辨制度的契機,就讓我們把300+億元的卡點與分配漏洞當作震撼教育,讓制度澄清後,讓資源真正回到土地,回到人民。

請中央聽見基層的聲音:請立即修法,讓分母正確、讓配比公平、讓事權與錢權配套;讓雲林不再吊鼎,讓台中能更自主,讓每個鄉鎮都能自己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未來。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護童專案的年度大秀 誰來終結教師的馬路風險?

【投書】看看貝里斯 想想台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