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大罷免才是真正損害台灣民主——回應徐重仁先生

  •  2025-07-22

【張亞中專欄】大罷免才是真正損害台灣民主——回應徐重仁先生 3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近日「全聯」前總裁徐重仁先生以〈守護台灣民主的最後防線〉為題,主張在野黨挾人數優勢杯葛施政、強推法案,已損害民主與主權,因此呼籲民眾以選票罷免在野黨立委,以捍衛制度。

徐重仁先生的「在野黨損害台灣民主與主權」的發言,也是罷團年輕世代的觀點。然而,若深入思考,就會發現該主張有三大誤區。

一、在野黨的監督行為是否損害台灣主權?

國家主權當然神聖,理應全民共同維護。然而,如果在野黨僅因立法院內的言論或行為,就被指為「損害主權」,這樣的標準未免過於寬泛。中華民國法律體系中,若有人真涉叛國或通敵,自可依法偵辦、起訴。否則,將立委的監督行為升高為「危害主權」,既混淆法律與政治的界線,也侵犯了言論自由與立法院應有的辯論空間。

二、監督制衡如何成為「損害民主」?

民主政治的核心不在於一黨獨大,而在於權力之間的平衡與制約。在野黨本就肩負監督責任,對行政權力提出質疑,反而是民主常態,不可以「損害民主」的指控粗暴否定。否則,任何形式的監督都可能被冠上破壞之名,這將使台灣逐步滑向「偽民主」的邊緣。

三、罷免權能否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與孫中山的思想,「罷免權」是針對不適任、失職、貪腐或重大失德者所設計,而非用於黨派間的政治鬥爭或奪權使用。此次「大罷免」行動,雖有「罷免」之名,卻已非原意,並非針對個別議員的行為或職責,而是針對在野黨所有區域立委,目標清晰明確,是要全面清洗在野黨、奪回立法院控制權。理由更是荒謬,僅認定在野黨「不反共」、是「中共同路人」而罷免,將罷免變質為「意識形態清洗」與「政黨鬥爭」的工具。

很明顯的,此次「大罷免」的目的就是一場政治與權力鬥爭。這完全違背孫中山設計罷免制度的本意。孫先生的五權憲法與直接民權,強調制衡但不鼓勵鬥爭。孫中山先生認為,鬥爭是一種「社會病態」,而不是進步的動力。可惜,民進黨卻選擇用「鬥爭」的方式來面對在野黨,賴清德將這種以政黨鬥爭為本質的「大罷免」美其名為「更大的民主」,這是對「民主」的嚴重曲解。

徐重仁先生雖為企業界翹楚,但恐仍需對憲政精神與民主本質有更深刻的理解。「罷免」是民權的一種,但是此次的「大罷免」則是民權的濫用,成為「權鬥」的工具。

徐先生所謂「守住台灣民主的最後防線」,其實誤解了民主的真正底線。民主的核心,不是只有一種聲音、一種主張,而是允許不同觀點的共存。就像「全聯」上架的商品多元,無論產地不一與價格不同,顧客均不會懷疑架上的物品有毒。同樣地,每一位立委的存在,都代表著一部分民意與社會不同的需求。不因理念不同,就該被視為「不愛台灣」、「損害台灣民主與主權」的代名詞。

相信徐先生應會同意:我們真正應該守護的,是民主的多元與制衡、對話的可能與對不同意見的尊重,議會的爭鬥不要轉換成社會的對立。唯有如此,台灣民主才能穩健前行,而非在政黨惡鬥中日益沉淪。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流通教父-徐重仁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張亞中專欄】賴清德過境美國 有變數?誰的得、誰的失?

【張亞中專欄】美中霸權轉移:決勝的關鍵已浮出水面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