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死角2-1】兒童如廁陷風險? 伊萊媽經歷喚起家長討論「城市照顧者空間」

  •  2025-04-16

【友善死角2-1】兒童如廁陷風險? 伊萊媽經歷喚起家長討論「城市照顧者空間」 19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近期有兒童在公廁遭遇不當對待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公共友善空間」議題再度浮上檯面。網紅「伊萊媽」Annie近日分享自身觀察與看法,喚起許多家長的共鳴與討論。

伊萊媽呼籲社會與政策制定者,別再忽視家庭照顧者在公共空間面臨的真實困境,並強調這場爭議的核心並非性別規範模糊,而是台灣在公共設施友善與通用設計方面的落後。她說,「不是要讓所有男孩都進女廁,而是希望在媽媽無人可依的時候,孩子能有個安全的如廁選擇。」

伊萊媽回憶,當年她挺著大肚子,帶5歲兒子伊萊外出,於象山捷運站出口因找不到親子廁所,只能讓兒子單獨進男廁,就在等候的片刻,卻聽到兩名男子對孩子出言猥褻;儘管並未發生進一步行為,但當下的恐懼與無力感,至今仍讓人不敢再輕易進入該捷運站。她感慨指出:「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想教孩子獨立,而是這個城市沒有給我們一個可以放心讓他獨立的環境。」

類似的經歷並非個案。另一位民眾分享,去年帶6歲兒子參加馬術比賽時,因場地無親子廁所,只能讓孩子獨自進男廁。沒想到兒子突然在廁所內高聲呼喊「媽媽」,她衝入男廁後發現有陌生男子疑似欲進入廁間,雖對方自稱是來打掃的,但無論身份真假,整起事件讓她感到極度不安,「當媽的真的要防備太多變態了」。

一位接受採訪的家長表示,自己作為爸爸,有時太太不在身邊,會獨自帶女兒外出,但一旦女兒臨時有如廁需求,總會陷入進退兩難:「有時會直接帶她走進男廁,有時會請她自己進女廁學習獨立,但她才幼稚園,實在很難放心。」他坦言,若剛好有無障礙廁所,會使用那個空間解決問題,但並非全公廁都配置一間無障礙廁所,大多都是一般公共男女廁所。

面對市民對於公共空間親子如廁與友善設施的高度需求,其實,台北捷運公司近年推動多項貼心服務措施,積極回應多元乘客的實際需求,尤其針對年長者、身心障礙者與攜幼乘客,力求打造一個「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

根據捷運公司公告,獨立式無障礙兼親子廁所有131個,並持續於新建站體如萬大線等預留相關空間。此外,針對身心障礙乘客需求,每一車站皆設有無障礙電梯與無障礙廁所,但部分小型站點仍存在空間配置受限的情況。

台北市捷運局說明,目前台北捷運營運中所有車站,皆至少設有一間「獨立式無障礙兼親子廁所」,提供民眾使用,並持續依據旅客需求優化設施。

北捷指出,自民國88年起即針對初期路網車站推動廁所改建工程,過程中已評估實際旅客需求,陸續設置無障礙兼親子廁所,並於112年完成所有初期車站的相關設施升級與補強。至於後期通車路線,包括內湖線、新莊線、蘆洲線、信義線及松山線,捷運局說明,設計初期即已將獨立式無障礙兼親子廁所納入基本設施規劃,以提升整體友善環境的品質。

針對Annie在社群媒體提及淡水信義線象山站未設置相關設施一事,北捷澄清指出,象山站自通車以來,在付費區內即設有獨立式無障礙兼親子廁所,歡迎民眾多加利用。捷運局也表示,將持續蒐集民眾建議與使用情況,進一步優化捷運站內公共服務設施。

台北市議員顏若芳認為,許多主要照顧者為女性的家庭,在面對年幼男孩如廁需求時,常陷入兩難處境,尤其在無親子廁所或友善設施可用的公共空間,更可能衍生安全與心理上的風險,確實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話題。

顏若芳說,雖然這位母親分享過去的故事,更呈現市政可能所看不見的問題,若無障礙廁所有人使用或故障等,只能讓孩子獨自進入男廁,卻因此遭遇潛在騷擾風險的真實案例。她強調,該事件凸顯出公共廁所設計可能忽視主要照顧者家庭的實際需求,呼籲應立即盤點現有設施,針對各大公共場所,提升親子與友善廁所的覆蓋率,調查後評估未增設的點,是否需要考量漸增。

照片來源:台北捷運公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直言「脫中入北」對中小企業困難重重 連勝文:供應鏈及通路是挑戰

中午來開匯/籲民眾站出來投不同意票 連勝文:反罷免是為制衡濫權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