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社論】川普主義下的烏克蘭警示:台灣不能寄望他人,首要之務是避戰

  •  2025-10-21

【匯流社論】川普主義下的烏克蘭警示:台灣不能寄望他人,首要之務是避戰 3

CNEWS匯流新聞網/主筆室

美國前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在烏克蘭戰爭上的立場,一向是全球政治中一團難以預測的迷霧。從最初質疑對烏克蘭援助的合理性,到近期媒體披露他要求烏克蘭割讓領土給俄羅斯,以換取「和平」——尤其令人震驚的是,這兩天傳出他要求澤倫斯基將未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也列為交易籌碼,引爆美、烏領袖白宮大衝突,這種「以地換和平」的思維,不僅背棄了國際社會對主權原則的尊重,更向所有潛在的侵略者發出一個危險訊號:只要你堅持得夠久,西方對自由民主的承諾是可以討價還價的。

對於台灣而言,烏克蘭的困境與川普的反复態度,絕非遙遠的國際新聞,而是照映自身處境的一面嚴酷鏡子。它強烈警示我們:台灣的國家安全,萬萬不可建立在對單一外國領導人、尤其是一位以「交易」為核心、以「美國優先」為唯一準則的領導人的「承諾」之上。台灣的領導階層,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跳脫「信賴美國」或「完全不信賴美國」的二元對立,將所有戰略資源和政策重心,集中於一個最高且無可取代的目標:避免台海戰役的爆發。

川普對烏克蘭的態度,體現了所謂「川普主義」外交哲學的本質:將國際關係視為一場商業談判。在他的邏輯中,烏克蘭戰爭的持續是「昂貴」且「麻煩」的,因此,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是迅速達成一筆交易,哪怕這筆交易是以犧牲受害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代價。

這種思維對台灣的威脅是致命的。台灣的國家安全仰賴於《台灣關係法》和美國長期的戰略模糊政策所構成的威懾體系。然而,在一個將外交原則、人權價值和民主承諾視為籌碼的總統眼中,「協防台灣」的成本是否「划算」,將成為一個隨時可以被重新評估、甚至推翻的交易選項。

如果川普能將烏克蘭已付諸鮮血的領土視為可以輕易割讓的資產,那麼他完全有可能在面對北京的壓力時,將台灣問題視為影響美中關係大局的「燙手山芋」,進而施壓台灣做出重大且不可逆轉的政治或軍事讓步,以換取他所認定的「區域穩定」。用。台灣人民千萬不要相信「台灣跟烏克蘭不同」的謊言而自我催眠,屆時恐將面臨最可怕的境地。

因此,台灣的戰略思考必須迎來一個徹底的務實轉向,從「依賴」轉為「避戰」。

首先,國防自主是唯一保險。台灣不能再將自身防衛的重擔完全寄託於美國的承諾,無論是軍事援助的及時性,還是出兵協防的堅定性,都必須打上一個問號。台灣必須持續強化不對稱戰力,讓北京認識到,即便沒有美國全面介入,發動戰爭的代價也將是其無法承受的。自立自強,是維持威懾的唯一基石。

其次,戰略清晰必須指向「避戰」。台灣的最高領導者,必須將「避免戰役爆發」列為所有決策的最高指導原則。這並非意味著屈服,而是意味著極度的審慎和智慧。在對抗威權主義的同時,台灣必須保持冷靜與克制,絕不採取任何可能被北京解讀為「事實獨立」或「單方面改變現狀」的挑釁行動。

「避戰」的目標,要求台灣領導人必須具備多層次危機管控的能力。這包括對內團結民心,對外明確溝通,避免誤判。尤其重要的是,在國際社會面前,台灣必須清楚闡明,我們是負責任的區域行為者,所有努力都是為了維護現狀和區域和平,而發動戰爭的責任完全在於對岸。

烏克蘭的悲劇啟示我們,一旦戰爭爆發,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家園的破壞、生命的逝去都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台灣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全球貿易的島嶼經濟體,其承受戰爭的能力遠比幅員廣大的內陸國家更為脆弱。

指望川普主政下的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保持堅定不移的原則立場,是危險且不切實際的。他的歷史紀錄顯示,他隨時準備為了「達成交易」而拋棄盟友。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台灣的領導人必須超越短期選舉考量,制定一套以「生存」和「和平」為核心的長期國家安全戰略。我們必須向世界證明,台灣不僅是民主的燈塔,更是區域穩定的基石。只有當我們自身擁有足夠的韌性與智慧,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將「避戰」作為首要目標,並以堅實的自衛能力作為後盾,才是台灣在變幻莫測的國際局勢中,最為務實且負責任的選擇。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女網戀被騙當面交車手 警再溯源破獲水房逮25歲男

在地料理迎「茭」客 新北三芝茭白筍節下周六登場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