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桓專欄】被警察誤認為詐騙帳戶 收到「告誡書」怎麼辦?

  •  2025-04-11

unsplash示意圖

劉安桓/執業律師

金融帳戶的使用不僅關係個人資產管理,更攸關金融秩序與洗錢防制,隨著詐騙集團的猖獗,為遏止洗錢與詐騙行為,我國洗錢防制法第十五條之二第六項規定,針對違規轉借帳戶行為設有告誡處分,使提供人頭帳戶者,受有五年的轉帳、網路銀行等帳戶功能限制。因此對於異常的交易情形,警察機關也會特別關注並予以審查。

舉例來說,曾經就有民眾因受親友之託,提供帳戶協助朋友資金暫放或轉存,而遭檢警機認定帳戶出現異常金流,發給告誡書,致使帳戶功能受限,無法進行轉帳、使用網路銀行或其他電子交易,影響其日常金融活動。另亦有電商經營者,自己受到第三方詐騙,一時不察假買家提供的付款及退款帳號不同,而配合買賣於多次的退換貨做業後,遭檢警機構認為,帳戶存在多筆不明金流,進而發出告誡書。然此種行政處分雖不構成刑事責任,卻往往會對個人金融活動產生重大影響。本文以下擬就告誡處分相關法律知識進行扼要的分析與說明。

一、 「告誡書」是什麼?

依洗錢防制法第22條第2項之規定,除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外,無正當理由交付、提供帳戶給他人非法使用,該帳戶所有人就可能成為受告誡的對象。也就是說,警察機關在發現民眾有出現把自己的銀行帳戶、虛擬貨幣帳號或第三方虛擬帳號提供給網友,或是寄提款卡給別人使用等情形,經調查認為該帳號有非法使用狀況時,即可依職權將帳號列為告誡帳戶。民眾一旦受有告誡,該帳戶不僅會受到5年的轉帳交易功能限制,相關網路銀行功能(繳費/轉帳)、虛擬交易平台功能也會遭到禁止,對生活及信用的影響甚為深遠。

二、 收到告誡書後如何申請救濟?

(一) 了解告誡書中的詳細內容

收到告誡書後,應第一時間詳細確認內容,包括告誡處分的理由、發出機關、處分的具體影響等。例如,告誡處分是否因轉借帳戶而起,或是否與特定詐騙案件有關,清楚了解這些資訊後,也可一併清楚後續救濟的策略。此外,也應確認該通知是否來自正式的警察機關,以免遭受詐騙。若對內容存疑,可直接聯繫告誡書上的機關詢問細節。

(二) 蒐集必要證據

在清楚告誡書之作成理由,以及限制範圍後,可以依照自己交付帳號之事實,蒐集相關的對話紀錄,或是交易紀錄等資訊,以證明帳戶使用的正當性。例如與對方的交易對話紀錄,包含 LINE 訊息、電子郵件或簡訊,以證明帳戶交付的背景及用途。如果帳戶是因商業行為提供,則應提供相關合約、發票或轉帳紀錄,以佐證該行為合理合法。此外,若帳戶平時為自己正常使用,也可提供日常交易紀錄,顯示帳戶並未異常運作。若告誡書是因家人或朋友代為操作帳戶,當事人可提出戶籍謄本或其他證明文件,說明雙方關係,以釐清誤會。

(三) 30 天內的向警局或訴願機關訴願

依據行政程序法的規定,若當事人不服告誡處分,應於收到告誡通知後 30 天內提出訴願,訴願書應向發出告誡處分機關的上級機關遞交。並載明個人基本資料、告誡處分的細節、訴願理由及撤銷告誡的請求事項,附上相關證據,以澄清自身清白。若訴願不受理駁回,當事人仍可於訴願遭駁回後的 2 個月內提起行政訴訟,由高等行政法院審理是否撤銷告誡處分。

告誡書制度賦予警察機關權力,可以將特定可疑帳戶列為告誡帳戶,進而限制帳戶的轉帳交易功能五年,但現今社會交易型態複雜,網路轉帳交易理由百百種,實際上警察機關在查找詐騙帳戶時,也難以正確辨別帳戶所有人是否為詐騙幫助犯,往往會出現誤認或誤判情形,進而使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及信用狀況受到重大影響。

因此,當事人一旦收到告誡書,應立即確認內容,確保通知來源的真實性,並蒐集相關證據,以證明帳戶使用的正當性。如有必要,當事人可於法定期限內提出訴願或行政訴訟,爭取撤銷告誡處分,以維護自身權益。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劉安桓專欄】常見犬貓美容糾紛 定型化契約上路後有解?!

【劉安桓專欄】獨居長者的資產保護攻略:遺囑詐騙防範指南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