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鞠躬不是句號──鄭麗文的和解之路 需要一個下一步

  •  2025-11-17

【何啟聖專欄】鞠躬不是句號──鄭麗文的和解之路 需要一個下一步 3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鄭麗文在馬場町九十度鞠躬,引起的政治震盪迄今未歇。

支持者困惑、反對者質疑、黨內反應不一。

然而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核心問題:

若鄭麗文說她要推動「和解」,那麼一鞠躬之後,下一步在哪裡?

台灣的歷史創傷並不因一個動作而治癒;

歷史敘事的撕裂,也不可能靠一個姿態就被縫合。

如果鄭麗文沒有提出新的路線、概念或政策,那麼這個鞠躬只會被鎖進民進黨的既有框架──變成「承認白色恐怖=國民黨殘暴統治」的政治符碼。

但鄭麗文真正需要的,正是一個能為「和解」提供方向的動作;

而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提出的「內戰傷痕紀念碑」,正好補上她在馬場町之後的那道空白。讓「和解」的敘事,更加周延。

和解不是姿勢,而是工程

在台灣,「和解」往往被簡化成一種姿態:

誰鞠躬、誰致歉、誰站在哪個碑前。

但一個成熟的社會不會把和解建築在動作上,而是建立在事實上。

真正的和解,需要有新的歷史理解、跨陣營的情感對話,以及能夠支持社會共同記憶的「公共工程」。

因此,鄭麗文若要推動和解,不能只停留在鞠躬,

而必須提出下一步──把馬場町的象徵,轉化為推動歷史理解的政策。

這就是「內戰傷痕紀念碑」的價值。

內戰傷痕,才是這段歷史正確的位置

戰後台灣的政治案件,本質上是國共內戰延續至台灣的結果。

台灣偵辦中共地下組織,大陸處決國民黨特工,兩邊都流過血。

這不是單向暴政,而是雙向內戰。

把這段歷史重新命名為「內戰傷痕」,比民進黨的「白色恐怖」更貼近事實,也更具包容性。

這種命名方式讓:

受難者的痛得到承認

歷史的脈絡回到正確位置

國民黨不再被永遠貼上「不義統治」的標籤

而由兩岸共同建立「內戰傷痕紀念碑」,則是更高層次的歷史姿態:

不是平反誰、否定誰,而是承認:我們都曾在同一場內戰中失去無數生命。

鄭麗文的下一步:將象徵動作變成歷史工程

如果鄭麗文願意此時提出:

「我支持建立兩岸共同的〈內戰傷痕紀念碑〉,讓雙方在共同的歷史傷口前,重啟理解與和解。」

她會立即從被動辯解者(為何鞠躬?向誰鞠?)

轉換為歷史主導者(我鞠躬,是為了推動跨越內戰的和解工程)。

這三件事將被她拿回主導權:

第一,改寫鞠躬的意義

她不是向台獨史觀低頭,而是向共同歷史傷痕致意。

第二,擺脫民進黨的框架

她不是承認「白色恐怖」,而是以「內戰傷痕」重塑歷史定位。

第三,提出國民黨主席應該有的高度

國民黨不是為自己的歷史辯護,而是在提出跨世代、跨海峽的和解藍圖。

結語:沒有下一步,和解就只是空話;有了下一步,鞠躬才算開始

政治裡最怕的不是爭議,而是空洞。

如果鞠躬沒有下一步,那就是失分;但若鞠躬之後接上一條新路,那就是高度。

鄭麗文若要真正推動和解、也要走出馬場町的陰影,就必須展現出一個領袖的自覺:

和解不是停在地上的那一鞠,而是走往前方的那一碑。

她若能在此時提出「內戰傷痕紀念碑」,不但為馬場町找到了新的解讀,也為台灣歷史、為兩岸和平,提出了真正值得討論的未來方向。

和解,不會因一鞠而生;但可能因一碑而成。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鄭麗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鄭麗文不是去和解,而是補上民進黨敘事的最後一塊拼圖

【何啟聖專欄】別讓辯解取代領導──陷入防衛迴圈的鄭麗文主席請帶領全黨前進吧!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