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鄭麗文 18分鐘2737 字就職演說:真正說了什麼?

  •  2025-11-07

【何啟聖專欄】鄭麗文 18分鐘2737 字就職演說:真正說了什麼? 3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中國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發表的 2737 字就職演說,引發各界不同評價。有人讚其語氣激昂、姿態強勢,也有人認為完成了情緒動員的任務。然而,若撇除現場氛圍,回到文字本身檢視,這篇演說所呈現的語言結構,更值得外界正視。因為文字能隱藏,也能暴露。當我們逐句分析內容,就會發現:真正缺席的不是情緒,而是方向;不是熱情,而是政策。

首先,整篇演講以危機敘述開場。從「最壞的時代」「民主岌岌可危」到「台海兵凶戰危」,危機語彙迅速鋪陳。然而,危機描述若要具有政治意義,必須緊接著提出成因分析與治理方案。遺憾的是,這篇演說雖然強調形勢險峻,卻從未觸及問題如何形成,也沒有任何具體政策回應。危機濃度高,但方向全無,使危機敘事淪為單純的情緒召喚,而非政策論述。

其次,文本充斥大量的情緒動員語言。諸如「愈挫愈勇」、「迎向希望」、「要有志氣、有骨氣、要爭氣」等語句密度極高,語感強烈,節奏鮮明,但資訊含量極低。這類語言在造勢場合具有效果,但放在黨主席就職演說中,卻無法回應國家治理最基本的公共期待。情緒堆疊可以激發士氣,但不能替代路線;更無法回答台灣社會最關心的政策問題。

再者,演講大量使用象徵與比喻,諸如「草原上的王者」「獅群的吼聲」「藍色代表希望」等意象。這些句子雖然朗朗上口,卻與公共政策完全無涉。象徵語言若過度堆疊,反而造成內容失重,使演講呈現強烈的舞台感,而缺乏治理感。政治演說不是文學欣賞,意象越華麗,越容易掩蓋政策的缺席。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演講以大量提問堆疊問題:「年輕人的未來在哪裡?」「農民的未來在哪裡?」「國民黨要如何變強?」然而,問題提出之後,並無任何分析、也無任何解方。這並非偶然,而是一種語言策略——以提問製造壓力,以留白逃避承擔。對一位政黨主席而言,提出問題卻不回答,不但無助於建立政策方向,反而凸顯準備不足。

若說演講中仍有具體內容,那麼僅限於黨務層面的安排,例如律師救援、募款機制,以及擴張黨員數量。這些措施固然與政黨運作相關,但無法取代公共政策,更無法回應台灣社會與國民黨支持者對未來路線的期待。黨主席就職演說若僅止於黨務宣示,而未提出治理藍圖,便難以承擔政黨轉型的歷史責任。

最重要的缺席,無疑是兩岸政策。2737 字的全文中,國民黨最核心、最具識別性的兩岸議題完全未出現。無九二共識,無和平論述,無危機管理,甚至無任何具體構想。這不只是內容的消失,更是定位的消失。面對當前台海局勢,國民黨如果在路線問題上不願或不敢正面表態,外界很難相信其已做好準備引領公共討論。

綜合而論,鄭麗文的就職演說展現了強烈的情緒動員力,但在文字結構上呈現出嚴重的「語意斷層」:危機敘事沒有方向,情緒語言沒有政策,象徵語言沒有資訊,提問沒有答案,黨務沒有路線,兩岸更是完全缺席。這是一篇能激動支持者的演說,但不是一篇能帶領政黨前進的演說。

在政治語言中,情緒可以製造掌聲,但不能替代思考;象徵可以營造氣氛,但不能決定未來。政黨主席的演講,最終應以內容為本,而非以情感為限。2737 字的就職演說讓我們看到的,不是國民黨的方向,而是國民黨的空白。

要重新贏回社會信任,國民黨不能只停留在情緒,而必須回到政策;不能只喊出口號,而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只激動,而必須負責。

這不只是語言的問題,也是政黨前途的問題。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鄭麗文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待遇不是口號:從提前退伍潮看志願役的信任赤字

【何啟聖專欄】《沉默的榮耀》照出民進黨的歷史錯亂:歌頌與對抗同一個對象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