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賴清德不要成為假訊息的源頭

  •  2025-07-29

【何啟聖專欄】賴清德不要成為假訊息的源頭 3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在台灣,假訊息從未如此貼近權力核心。不是來自匿名帳號、也不是出自境外勢力,而是出自總統本人之口。賴清德總統在多起重大事件中的公開說法,接連遭事實推翻,不只令人錯愕,更揭露一個嚴重危機:國家元首正以系統性方式釋放假訊息,混淆視聽,重創民主信任。

八月,賴清德原訂出訪中南美洲三個邦交國,但臨時宣布取消。總統府對外表示,因南部風災災後復原以及關稅談判進行中,總統決定留守國內。但國際媒體報導卻指出,真正原因是美方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因當前正值美中貿易談判敏感時期,不願因此觸動中方神經。這項消息不僅來自金融時報路透社等權威外媒,甚至連對台友好的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也證實確有此事。

這起事件,不僅揭穿了總統府對內釋出的說法,也讓台灣社會再次看清一個冷酷的現實:在美中互動的大局之中,台灣不是主體性的夥伴,而是可以隨時被擱置、被犧牲的籌碼。當華府與北京需要為談判氣氛「排除變數」,賴清德的過境行程就能被一句話取消,連外交尊嚴都不在考量之列。從1979年美中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到今天拒絕總統過境,歷史一再提醒我們:台灣不是棋手,而是棋子。

若這樣的現實已如此尖銳,政府仍選擇以「風災」包裝外交挫敗,不只是迴避,而是故意混淆視聽。

罷免案是另一例。執政黨聲稱是「人民自主行動」,毫無黨政介入,然而從罷免發言人的政治背景、特定媒體的大規模操作、到司法配合的精準時機,無不透露出執政團隊的深度參與。選後再回頭看這些說法,只讓人覺得敷衍與不誠實。

對外經貿議題也無法倖免。賴清德曾公開表示,台積電赴美設廠是企業自主,並未受到美方施壓;不料,美國總統川普卻在訪談中坦言,正是他親自向台積電施壓,才促成其赴美設廠。「我給了壓力,結果他們來了。」這樣的反差,已不是觀點不同,而是根本性的事實矛盾。

至於近期台幣暴升,幅度劇烈,時機點又與台美關稅談判高度重疊,引發市場對匯率是否被當作「關稅籌碼」的合理懷疑。政府一再強調匯率由市場決定,卻無法提出清楚邏輯與機制解釋。這樣的模糊與閃躲,在資訊透明已成基本期待的民主社會中,是一種逃避,更是一種操弄。

從出訪、罷免、投資、匯率這些事件看來,賴清德政府的問題不在於偶爾說錯話,而是慣性地以話術取代真相,以敘事操作取代誠信溝通。當總統府選擇將「外交壓力」說成是「風災考量」、把「政治動員」說成是「人民自發」,再把「政策壓力」說成「市場機制」,這已不再是政治修辭,而是資訊操控。

這種來自最高權力者的假訊息,其危害遠超過選舉操作或政黨攻防。它將導致三個層面後果:第一,人民不再相信政府,即使偶爾說了實話;第二,國際社會無法信任台灣的官方立場,外交話語權被削弱;第三,真正的敵對勢力更能乘虛而入,操弄已破裂的社會信任。

總統可以犯錯,但不能容忍錯話成為常態。當一個國家元首習慣釋放假訊息,整個民主社會的信任機制就會崩潰。

我們不能再自欺欺人地把這些說法視為選舉語言或政治技巧。當政府不再誠實,人民只能轉向外媒與國際觀察者來「還原真相」;這個現象本身,就已是對國家治理體系最大的控訴。

賴清德總統,如果台灣社會,因著您,有以下這樣的既定印象:您不是被假訊息包圍的受害者,您就是「慣性說謊者」;您就是這個國家假訊息的中央廚房;您就是謊言治國。那麽這不只是民意的警訊,更是制度的危機。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賴清德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請尊重盧秀燕的政治判斷

【投書】如何保衛台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