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真正的抗中:勇於面對歷史 爭取中國正朔

  •  2025-08-06

【何啟聖專欄】真正的抗中:勇於面對歷史 爭取中國正朔 3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館長一席「中國人」的言論,再度引爆台灣社會的爭論: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這個問題,不只是情感認同,更攸關憲法定位、文化承繼與子孫未來。今日主張「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聲音,大致來自兩種心態:一是台灣積弱,認為無力與大陸對抗,索性自外於中國;二是因台灣的自由民主與經濟表現優於大陸,產生優越感,藉此切割自成一格。表面看似有理,實則都是自我矮化,甚至會讓台灣成為無根之島。

首先,從憲政而言,中華民國自建國以來便是中國的合法代表,憲法明定疆域涵蓋整個中國,國民身份屬於中華民族。即使兩岸分治,台灣從未修憲放棄中國,更未宣布脫離中國。否認中國人身份,不僅與歷史相悖,更等於自毀法統。

積弱並非切割的理由。歷史上,南宋在金元壓境時,偏安江南,仍自認中國正統,從未否認自己是中國;抗戰期間,中華民國退守重慶,首都南京雖陷落,但仍自稱中國,堅持正朔。由此可見,積弱不是理由,退卻才是真正的災難。如果台灣因軍事外交的弱勢就放棄中國人身份,等於自斷血脈,把代表權拱手讓給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的自外,說穿了就是膽小、怯懦、退縮的行為,不是生存之道,而是自我放逐。

另一種心態,則是民主與經濟的優越感。台灣自由多元,經濟繁榮,確實值得驕傲。但若因此認為「台灣不是中國」,邏輯推演下去,是否意味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都與台灣無關?孔孟思想、漢字文化、廟宇禮俗,乃至祖先血脈,都要與台灣劃清界線嗎?這樣的切割,等於把整個中華文明拱手交給北京,台灣只剩一張「海島民主」的孤立身份卡,成了文化斷根的孤島。

事實上,台灣的自由民主與經濟成就,本應是爭取中國代表權的重要資本。因為我們更能體現人權、法治與現代化,所以更有資格宣稱「台灣代表的是更進步的中國」。這才是「真正的抗中」:不是喊空洞的「抗中保台」,更不是自外於中國,而是勇敢地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據理力爭中國的正朔。

否認中國人身份,還會剝奪後代的選擇權。如果我們這一代輕率喊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就等於替子孫關上了門,讓他們再無資格爭取中國的代表性。這不是保護台灣,而是讓台灣在歷史上徹底邊緣化。

歷史告訴我們,台灣自古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閩客移民帶來的漢字文化與宗族制度,清代納入版圖,日據時期台灣人以「我是中國人」為榮,1945年光復更回歸祖國。今天若說「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等於否認祖先血脈,讓台灣淪為沒有根的海上孤島。

因此,台灣不應因積弱而膽怯退縮,也不應因短期的民主與經濟優勢而自斷文化。真正的抗中,是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勇敢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爭取代表權。台灣人是中國人,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台灣必須以憲政正當性、文化厚度與民主優勢,挑戰北京,爭奪中國的正朔。唯有如此,台灣才能避免自我矮化,為子孫留下承繼五千年文明的權利,走在歷史的正道上,而不是成為歷史的逃兵。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al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普發一萬元的憲政危機與政治算計

【何啟聖專欄】大罷免內鬨:民粹狂歡的必然結局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