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日本在野共推首相的啟示:當「合作」終於成為理性政治的起點

  •  2025-10-15

【何啟聖專欄】日本在野共推首相的啟示:當「合作」終於成為理性政治的起點 3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日本政壇正迎來罕見的劇變。

自民黨與公明黨長達二十六年的執政聯盟正式分裂,新任自民黨黨魁高市早苗雖一度被視為「準首相」,卻因失去公明黨支持、議席未過半,而陷入前所未見的危機。更令人矚目的是,過去習於分裂的在野勢力——立憲民主、國民民主與維新會等黨派——竟罕見地坐在同一張桌上,討論「共推一人」角逐首相,意圖終結自民黨的長期獨霸。

這場變局,對台灣的政治發展具有四項關鍵啟示。

一、長期執政的代價:體制的懶惰與民心的流失

日本自民黨雖為穩定象徵,但長期執政使官僚體系與政黨結構逐漸僵化,政策創新乏力,改革意志衰退。

這種「制度慣性」在任何民主體制中都可能出現。

對台灣而言,無論是民進黨的執政延續,或國民黨曾經的長期掌權,都面臨同樣的挑戰——當權力成為習慣,改革就成了異端。因此,政黨輪替不應被視為權力爭奪,而是讓體制重新呼吸的必要代謝。

二、在野整合的智慧:合作是民主的成熟,而非軟弱

日本在野勢力過去的失敗在於各自為政,導致自民黨即使民意下滑仍能穩坐執政。如今他們終於明白:「理念不同可以辯論,但目標一致必須合作。」這正是台灣當前藍白之間最欠缺的政治智慧。

在政權長期一邊倒的情況下,在野黨若不能找到最小共識、形成最大力量,就等於自願放棄民主的制衡功能。

政治競爭若僅剩「我贏你輸」的算計,而非「制度共好」的願景,民主只會走向分裂與冷感。

三、女性領袖的象徵:性別進步不等於政治進步

高市早苗身為日本第一位女性自民黨黨魁,看似象徵性別突破,但她所代表的卻是保守右翼、軍事復興與修憲強硬派。

這提醒我們:女性的出現,不必然等於價值的更新。

台灣雖曾誕生女性總統,但真正的政治進步,仍取決於是否能帶來制度透明、權責分明與社會包容,而非僅以性別作為政治裝飾。

四、制度改革才是民主的根本命題

如果日本在野結盟成功推翻自民黨的長期執政,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他們必須面對選制改革、政黨問責、官僚透明化等深層結構問題。

這同樣是台灣的啟示。

不論哪個政黨上台,若仍循舊制、玩舊遊戲,民意終將冷卻。民主的成熟,不在於誰掌權,而在於制度是否讓「好的人能掌權」。

結語:

日本政壇的這場「共推首相」實驗,不只是權力的重組,更是一場理性的覺醒。

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政治,不是誰打倒誰,而是誰願意一起修正制度,讓民主重新呼吸。」

當在野的分裂成為執政的保證,當合作重新被理解為責任而非妥協——那一刻,民主才算重新學會成長。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當AI替人說話:鄭麗文與國民黨的誠信考驗

【何啟聖專欄】當AI取代人心: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的民主試煉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