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全球民調/美國】年輕世代轉向「非干預主義」 美國對外軍事角色恐迎來世代轉折

【全球民調/美國】年輕世代轉向「非干預主義」 美國對外軍事角色恐迎來世代轉折

Trump 1822121 1280

台灣調查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隨著美伊關係稍見緩和,最新民調揭示出一項值得關注的外交趨勢:美國年輕世代對軍事干預與國際參與的支持度大幅下降,顯示未來美國對外政策可能面臨劇烈的世代轉型。

根據益普索(Ipsos)最新民調顯示,Z世代與千禧世代在面對美國空襲伊朗等軍事行動時,支持度遠低於年長世代,顯現出「非干預主義」(non-interventionism)正逐漸成為新一代的主流外交思維。

研究指出,儘管政黨立場仍然是影響外交觀點的重要因素,但即使在相同政黨內部,也出現明顯的年齡差距。無論是共和黨、民主黨,還是無黨籍選民,年輕族群普遍比年長者更傾向認為美國應避免介入他國事務。

調查也指出,年輕人對國際議題的態度並非一概排斥,例如年輕民主黨人對烏克蘭局勢較有關注,而年輕共和黨人則對以色列議題展現較高情感連結,但整體而言,支持「有限介入」甚至「不介入」的傾向仍居高不下。

專家分析,年輕人對於傳統的「美國應當主導世界」的觀念不再埋單,反而更重視國內議題,傾向將資源用於教育、就業、氣候變遷等民生議題。這樣的價值觀轉變,被認為是對「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n exceptionalism)的一種重新定義與挑戰。

報告撰寫人、益普索美國公共事務部總裁Clifford Young表示:「這並不是一時的意見波動,而是一種結構性的世代態度轉變。隨著Z世代與千禧世代逐漸成為政治與社會的主導力量,這種反干預的外交取向將深刻影響未來美國在全球的角色定位。」

在國際局勢日益複雜的當下,這股來自年輕世代的「內收型外交觀」是否會使美國退居次要角色,或促成更有選擇性的國際參與策略,仍有待時間驗證。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美國人對於應否以知名歷史人物命名地名或政府財產看法分歧,最新民調顯示,前總統唐納德·川普與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倫斯·托馬斯,是美國人最不希望被用來命名公共場所的兩位人物。

根據YouGov民調顯示,在受訪的30位歷史與公共人物中,53%的美國人認為不應以川普命名地名或財產,39%則反對以托馬斯命名,高居反對榜前二。相比之下,擁有最高支持度的仍為傳統敬重對象,包括亞伯拉罕·林肯(81%)、喬治·華盛頓(79%)、馬丁·路德·金(78%)與約翰·F·甘迺迪(75%)。

在政黨認同方面,川普命名議題呈現高度分歧。61%的共和黨人支持以川普命名,而多達77%的民主黨人反對以民主黨籍前總統歐巴馬命名,兩者呈現鏡像對比。相較下,林肯與華盛頓跨黨支持度皆高,顯示歷史地位穩固者仍受廣泛認同。

年齡層也顯示不同傾向:30歲以下的年輕人傾向較少支持傳統保守人物命名,如羅納德·雷根(僅38%支持,遠低於年長族群的59%)、安德魯·傑克遜(25% vs. 46%),但對於跨性別運動先驅瑪莎·P·約翰遜的認同略高於長者(22% vs. 13%),雖整體知名度仍偏低,有51%民眾不認識她。

民權代表人物中,馬丁·路德·金與甘迺迪支持度持續穩定,約有八成支持以其命名。而如哈維·米爾克與馬爾科姆·X等進步象徵人物的支持則明顯集中在民主黨選民身上。50%的民主黨人支持以米爾克命名,但僅8%的共和黨人贊成。露絲·金斯伯格大法官亦獲59%民主黨人支持,遠高於共和黨的25%。

反之,共和黨人則較可能認為應紀念如哥倫布(66% vs. 29%)與南方邦聯將軍羅伯特·李(42% vs. 14%)這類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對於是否應以現代價值觀審視歷史人物,整體有64%的美國人認為應以當代標準來看待他們所處的時代。但民主、共和黨在此問題上再次展現差異——79%的共和黨人主張以歷史背景評價,民主黨人中此比例為55%。年輕人對現代標準的認同更高,只有49%支持依當時標準評判,低於老年族群的68%。

民調同時顯示,林肯(84%)、華盛頓(78%)與甘迺迪(75%)的整體形象仍獲高比例正面評價。根據2021年另一項調查,馬丁·路德·金更獲得高達89%的好感度,穩坐民權象徵代表地位。

YouGov於2025年6月4日至8日針對1,150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線上調查。樣本經人口、投票行為與政黨認同等指標加權,誤差範圍為正負4%。

照片來源:Donald J. Trump fb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墨西哥 全球先例民選法官6/1首輪投票登場 墨西哥人過6成支持政策一掃陰霾

【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美國 8成美國人認為非法移民遭歧視 少數族裔遭歧視可能性變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美國軍方6月21日對伊朗核設施發動轟炸,引發國際高度關注。根據YouGov於襲擊後兩日(6月23日至24日)進行的最新調查,美國國內對此軍事行動意見分歧,整體而言,反對者略多於支持者,且看法與政黨認同、年齡、宗教信仰、新聞關注度與外交立場等因素密切相關。

調查指出,多數民主黨人反對這次攻擊行動,而多數共和黨人則表達支持。在獨立選民中,反對的比例也高於支持者,顯示政黨認同仍是決定態度的關鍵因素。不過,即使在政黨內部也呈現世代差異。年輕民主黨人反對空襲的比率低於年長者,而年輕共和黨人支持行動的比率也低於其年長同黨成員,呈現出世代與意識形態的交叉分裂。

新聞關注度與年齡亦影響立場。大部分時間關注公共新聞的美國人與幾乎不關注新聞的民眾,對美國此次攻擊的反對比例分別為47%與51%,大致相當。然而,新聞迷中支持行動者比例(43%)卻幾乎是新聞冷漠者(23%)的兩倍。年長者比年輕人更傾向贊成攻擊,可能與其保守傾向或對國際安全議題的重視有關。

宗教信仰亦為重要區隔。有較強宗教信仰的受訪者支持率較高,其中摩門教徒(54%)、新教徒(52%)與猶太教徒(51%)支持比例較高,而穆斯林(22%)與佛教徒(10%)支持度則相對偏低。政黨內部的宗教成員也呈現不同傾向。

在共和黨人中,新教徒對此次攻擊的淨支持率為+71,高於天主教徒(+57)、其他宗教信徒(+65)、無特定宗教信仰者(+48)及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50)。在民主黨人中,無神論者與不可知論者的淨反對率高達-80,亦高於無特定宗教信仰者(-67)、新教徒(-59)與天主教徒(-38)。

社交媒體使用與態度之間也呈現關聯。X(原Twitter)使用者中有41%贊成、48%反對此次攻擊,在主要平台中支持度相對較高。Facebook使用者支持率為39%、YouTube為34%、TikTok為28%、Reddit僅24%。相較之下,沒有使用任何社群平台的美國人中,支持者比例達45%,反對者為40%。

在外交政策態度上,認為美國應積極參與世界事務的受訪者有58%支持此次攻擊、36%反對;而認為美國應置身事外的民眾中,僅21%支持,反對者高達69%。在政黨內部,持干涉主義立場的民主黨人支持率為26%,孤立主義民主黨人中僅有9%支持此行動。共和黨內則呈現更大落差,92%的干涉主義者贊成空襲,而孤立主義者中則有51%支持。

對巴以衝突的立場也與對此次攻擊的支持度密切相關。81%同情以色列的受訪者支持轟炸伊朗核設施,而在表示更同情巴勒斯坦者中,僅9%支持此行動。自認同情雙方者中,支持比例為27%。在黨派交叉分析中,較同情巴勒斯坦的民主黨人對此次攻擊表現出強烈反對(-77),而親以色列的民主黨人支持與反對比例大致持平。親巴勒斯坦的共和黨人多傾向反對(-23),而親以色列的共和黨人支持率高出88個百分點。

調查結果顯示,美國社會對是否介入國際衝突、如何運用軍事力量的價值觀正持續分裂,不僅政黨立場分歧,民眾內部更因世代、宗教、媒體使用與地緣觀點而形成多重交叉差異。

此份調查於2025年6月23日至24日進行的線上民意調查,共訪問8,364名美國成年人。樣本依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美國人口普查區域與政黨傾向進行加權。整體樣本的置信水準為95%,誤差幅度約為±1%。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Pexels

臺灣調查網記者許哲綱/綜合報導

隨著AI高速發展,同時也為AR和VR相關的互動應用開啟更多潛能,近日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發布的AR眼鏡與VR裝置意向調查發現,有超過5成的台灣消費者對AR眼鏡感興趣,尤其對於AR眼鏡結合AI更有67%消費者表示高度期待。

各家科技大廠紛紛投入AR眼鏡賽道,受到AI技術的加持也讓應用更加多元,包括即時翻譯、導航或是問答,也讓消費者對相關產品的興趣大大增加。調查顯示,台灣消費者有54%對AR眼鏡有興趣,僅15%表示不感興趣,其中年輕族群(18至25歲)感興趣的比例(64%)最高;若是AR眼鏡有AI加持更有高達67%抱有高度期待,僅有7%不期待,其中男性、26至35歲族群的期待比例最高,皆突破七成。

至於對AR眼鏡感興趣程度一般或偏低的消費者,最大宗因素是配戴不習慣(48%),其次依序為價格不合理(38%)、技術不成熟(37%)、未發現好的內容(32%),以及外型不美觀(17%)。廠商若想要進一步拓展市場,必須克服以上痛點。

展望AR+AI眼鏡產業動態,有三大焦點值得持續關注,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柳育林分析,首先,Meta原型機Orion受到成本與技術等因素影響,無法在短期推出,但仍吸引業界矚目,其後續布局動向值得留意;此外,Google專為XR裝置打造、整合Gemini的作業系統Android XR,已從頭盔擴展至眼鏡產品,Google同時深化與Samsung的夥伴關係,以及與眼鏡品牌Gentle Monster、Warby Parker合作。

最後,中國大陸AR四小龍Rokid、RayNeo、INMO、XREAL,以及Snap等業者在AR+AI眼鏡的布局。此外,由Ray-Ban Meta帶起熱潮的非AR的AI眼鏡,滲透速度應快於AR眼鏡,其發展同樣值得關注。

本次調查由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2024年Q4,採網路調查,為期1個月,有效樣本數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正負3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Pexels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美國人對於政府監控的深層焦慮,已經不僅止於對個人隱私的憂慮,更進一步延伸至對民主機制與言論自由的疑慮。根據YouGov最新調查,過半數美國人擔心,政府監控可能被用作政治工具,用以打擊對手與壓制異議聲音。

有56%的美國人認為,政府收集並分析國內通話與網路活動資料,是對公民生活不必要的侵犯;僅有24%的人認為此舉屬於打擊恐怖主義與犯罪的正當手段。政黨觀點再次分裂:36%的共和黨人認為這樣的數據蒐集是合理的,但只有21%的民主黨人同意。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政府會用監控權力來壓制異議,71%的美國人表示擔憂,其中有39%表示「非常擔憂」。這樣的情緒在民主黨人中尤為強烈,有高達55%的民主黨人表示非常擔憂,遠高於共和黨人的23%。

這種不信任感也具體影響了人們的網路行為。47%的受訪者表示,政府監控讓人們在網路上表達政治觀點的意願下降,而民主黨人中的此比例更高達55%。有24%的美國人(包括33%的民主黨人與16%的共和黨人)坦言,他們曾因擔心監控而避免在網路上張貼或傳送任何內容。

對於政府實際是否正在進行監控,35%的受訪者相信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的貼文正受到監視,31%認為自己的網路瀏覽歷史也在被跟蹤。整體而言,有27%至31%的美國人相信政府正在監控八種不同類型的數位活動,但不一定針對他們個人。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78%的美國人表示,過去25年來,美國政府的監控行動愈趨頻繁。其中,53%認為「增加了許多」。不過,這種感受在不同年齡層之間有落差,45歲以下僅有67%認為監控增加,遠低於年長者的87%。

儘管監控爭議不斷,42%的受訪者表示,若能有效降低犯罪與恐怖主義,他們願意犧牲部分個人隱私。此比例比2017年(35%)有所上升,顯示出安全與隱私之間的拉鋸,正在向前者傾斜。

另外,對川普處理監控議題的評價也呈現分歧。35%的美國人表示強烈或部分支持其作法,42%則表示不支持。共和黨支持度高達74%,民主黨僅有10%。

此調查於2025年5月30日至6月3日進行的線上調查,樣本為1,131名美國成年公民。樣本依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2024年總統選票、投票率、政黨認同與登記狀態加權,整體調查的抽樣誤差約為±4%。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在數位科技日新月異、個人隱私備受關注的時代,美國人對政府監控的接受程度呈現出強烈的政黨分歧。根據YouGo調查,儘管多數美國人普遍支持對恐怖分子嫌疑人的數位活動進行監控,但當牽涉到其他群體,兩大黨的態度卻明顯不同。

調查顯示,84%的美國成年人支持政府監控恐怖分子嫌疑人的線上活動,其中包括92%的共和黨人與80%的民主黨人。但對於其他可能的監控對象,例如政客、非法移民、國際學生與記者,兩黨的意見產生明顯分歧。

共和黨人普遍對政府擁有更高的監控授權持開放態度。超過七成的共和黨受訪者表示支持監控政治人物(74%)、政府工作人員(72%)、政治活動家(72%)以及國際學生(78%)。甚至連美國盟國的公民與媒體記者,也有59%與56%的共和黨人支持納入監控對象。

相比之下,民主黨人則明顯更為保守。除了57%認為可以監控政客外,其餘對象的支持度皆未過半,顯示對言論自由與隱私權的更高警覺。

整體而言,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國人贊成監控「敵對國家公民」(68%)與「非法移民」(65%)的數位行為,而對政客的監控接受度為66%。

不僅監控對象出現分歧,對於何種情況下的監控是「可接受」的,民眾也有明確界線。絕大多數人認為,只有當某人涉及犯罪調查時,政府才能監控其數位行為。65%認為可接受監控通話紀錄與GPS定位,64%支持監控簡訊,62%同意政府查看電子郵件與網頁瀏覽記錄,59%認為可監控社交媒體資訊。

在沒有犯罪嫌疑的情況下,只有21%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可以隨時監控公開社群貼文,更僅有5%至8%的人接受政府恆常性地監控其他數位行為。相對地,13%的美國人認為,不論在何種情況下,監控都是不可接受的。

這些數據顯示,美國社會對於國家安全與個人隱私的取捨,在政黨立場與具體情境中皆呈現高度差異與張力。如何在保護安全與維護基本權利之間取得平衡,仍是政策制定者難解的課題。

此調查於2025年5月30日至6月3日進行的線上調查,樣本為1,131名美國成年公民。樣本依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2024年總統選票、投票率、政黨認同與登記狀態加權,整體調查的抽樣誤差約為±4%。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價值,韓國人對婚姻制度的態度也愈加多元與實用。根據韓國人口趨勢調查,高達94%的人接受喪偶後再婚,90%接受離婚後再婚,離婚本身也被86%的民眾視為「可以接受的行為」。相較過去保守觀念,現今社會已普遍將婚姻視為可選擇、可重新定義的關係形式。

在尋找對象的方式上,也出現大轉變。86%的人接受透過婚介公司認識對象,77%支持跨國婚姻,65%則表示可接受透過交友App結婚。尤其是男性對科技媒介與跨國婚姻的接受度遠高於女性。

然而,當談到同性婚姻,社會仍顯現明顯分歧。僅約21%的人接受女性間婚姻,男性間為20%。不接受者仍占超過一半,且較年長群體拒絕比例更高。在60歲以上族群中,約75%的人認為同性婚姻「不應該存在」。

但年輕一代的觀念正在改變。18至29歲女性與30多歲族群中,近半數表示接受同性婚姻,呈現出明顯的代際差異。整體而言,女性接受度高於男性,年齡越輕、支持度越高。

至於婚前同居,55%的人認為若以結婚為前提,同居可接受;另有30%認為即便不結婚也可以同居。這顯示現代人更重視實際相處與生活體驗,而非形式上的婚姻制度。

分析指出,雖然社會對離婚、再婚與同居日益寬容,但對同性婚姻的接受仍處於成長階段。未來婚姻觀將更加個人化、多元化,但也仍需面對傳統觀念與制度改革的拉鋸。

本調查於2025年3月21日至3月24日之間進行,對象為南韓18歲以上成年男女,有效樣本數為1,000人,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結婚儀式琳瑯滿目,哪些環節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根據韓國人口趨勢調查,韓國人認為蜜月旅行(81%)、與雙方家人見面(79%)、舉辦婚禮(78%)等環節受到重視,但被認為「絕對必要」者比例皆不足四分之一。相較之下,89%的受訪者認為「結婚登記」最為必要,甚至有50%直言「絕對必要」。

數據顯示,韓國婚禮文化正朝著更務實、簡化的方向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僅11%的人認為聘金與嫁妝是必要環節,僅7%認為訂婚儀式重要。這代表傳統禮俗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多數人不再認為繁複的儀式是婚姻的必要條件。

儘管如此,不同性別與年齡層的看法仍有差異。例如,56%的男性認為結婚登記「絕對必要」,女性則僅45%;在30至40多歲女性中,這一比例更下降至三成。這可能反映出女性更關注實際關係品質,而非法律制度的象徵意義。

在婚禮支出方面,共同負擔的觀念已深植人心。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認為婚禮會場、婚紗拍攝、蜜月與嫁妝應由夫妻共同負擔。僅有住房支出部分,仍有24%認為應由男性多負擔。

此外,韓國消費者院的調查指出,舉辦一場婚禮平均需花費2,101萬韓元(約台幣48萬元),對新婚夫妻來說無疑是沉重的經濟壓力。這也進一步促使年輕世代傾向削減不必要開銷,以更務實方式經營婚姻生活。

本次調查於2025年3月21日至3月24日之間進行,對象為南韓18歲以上成年男女,有效樣本數為1,000人,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在現代社會,結婚時間點越來越晚,韓國也不例外。根據韓國人口趨勢調查顯示,韓國18歲以上的男性與女性認為最理想的結婚年齡分別為32.6歲與30.1歲。然而,實際初婚年齡已高於這個數字:2024年,韓國男性的初婚年齡為33.9歲,女性為31.6歲,分別比理想年齡多出1.3歲與1.5歲,顯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

這樣的趨勢並非一時現象。自2021年以來,男性的理想結婚年齡穩定維持在32.3至32.7歲之間,女性則在29.9至30.3歲間浮動。然而,實際初婚年齡卻年年攀升,特別是女性,自1990年代以來從未出現下降現象。2024年女性初婚年齡較2014年增加了1.8歲,而男性則比10年前高出1.5歲。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年輕族群對結婚的態度也在改變。18至29歲的男性與女性,在2025年分別將理想結婚年齡提高至32.5歲與30.4歲,相較2024年分別上升了1.7與1.6歲,顯示出結婚年齡觀逐年遞延,且年輕一代正重新定義「適婚」時機。

性別觀點差異也相當顯著。男性受訪者認為理想的結婚年齡為32歲,而女性受訪者則為29.1歲;反過來,女性認為男性適婚年齡應為33.2歲,女性則為31歲,反而比男性受訪者的評估晚1至2歲。這反映出女性更能接受晚婚或更重視生涯規劃與個人成長。

現代人面臨學業、就業壓力,以及對婚姻品質的要求,均導致結婚時間順延。此外,男女價值觀的差異也影響對理想結婚時機的看法,顯示婚姻觀的多元化與個人化正在擴張。

本調查於2025年3月21日至3月24日之間進行,對象為南韓18歲以上成年男女,有效樣本數為1,000人,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墨西哥 全球先例民選法官6/1首輪投票登場 墨西哥人過6成支持政策一掃陰霾

【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美國 8成美國人認為非法移民遭歧視 少數族裔遭歧視可能性變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2025年上半年,朝鮮四度發射導彈挑釁南韓,進一步加劇朝鮮半島的軍事緊張局勢。根據Korea Research於2025年4月所做的「朝鮮半島認知調查」,朝鮮的整體好感度僅為25.0分(以0至100分計,50分為中性)。這是自202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也在中國(27.8分)與俄羅斯(25.7分)之下,居五個鄰近國家之末。

統計指出,朝鮮於1月6日自平壤地區發射中程彈道導彈、1月14日於慈江道江界地區發射短程彈道導彈、3月10日於黃海北道黃州發射短程導彈、5月8日則於元山地區進行多枚導彈齊射。這些頻繁的軍事行動,不僅引發南韓民眾的警惕,也深刻影響了韓朝關係的整體氛圍。

根據南韓統一部最新發佈的《2025統一白皮書》,韓朝貿易額自2023年起已連續兩年為零,顯示雙邊互動形同中斷,政治與經濟連結陷入冰點。最新調查數據亦反映出,南韓社會對朝鮮的整體觀感呈現急遽惡化趨勢。

調查報告中,壓倒性多數的受訪者認為朝鮮是「專制」、「侵略性」、「不誠實」、「不可信」、「不負責任」與「敵人」的國家。例如,92%認為朝鮮具有侵略性,89%認為不誠實,83%認為具有威脅性,81%認為不負責任,有高達81%的人將朝鮮視為「敵人」。

從2023年以來的變化觀察,可見對朝鮮的「不信任」比例由74%上升至81%,「敵人」認知也從48%攀升至58%,顯示民間對北韓的情感距離逐漸拉大。

儘管對朝鮮政權的態度明顯轉為敵對,但南韓社會對脫北者與朝鮮人民的看法則相對溫和。調查顯示,脫北者的平均好感度為47.9分,朝鮮人民則為36.9分,皆顯著高於朝鮮整體的25.0分。即便是在將南北視為「不同民族」或對朝鮮持負面態度的受訪者中,對脫北者的好感度仍高達54.3至55.3分。

進一步分析發現,年齡越高、政治傾向越進步,以及認同韓朝為「同一民族同一國家」的受訪者,對朝鮮人民及脫北者的態度更為友善。60歲以上受訪者中,對脫北者的好感度甚至普遍突破50分。

在國家利益層面,大多數南韓人認為朝鮮對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構成實質威脅。調查指出,有76%的受訪者認為朝鮮對南韓安全構成威脅,僅17%認為影響不大,僅5%認為有幫助。經濟方面,56%的人認為朝鮮會對南韓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僅有4%持正面看法。

調查同時發現,南韓民眾對當前韓朝關係的評價仍偏向負面。64%的受訪者認為韓朝關係「不好」,33%表示「不好也不壞」,僅有3%認為「良好」。值得注意的是,連續三年來,負面評價始終居高不下。

展望未來一年,57%的受訪者預期韓朝關係「不會有明顯變化」,22%認為會「惡化」,僅有16%認為會「改善」。整體而言,社會對韓朝關係的展望仍偏保守與悲觀,即使比去年稍有回溫,樂觀情緒的增幅仍極其有限。本次調查時間為2025年4月4日至4月7日,對象為全國18歲以上成年人,共完成1,000份有效樣本。調查以網路問卷方式進行,樣本經地區、性別、年齡加權,誤差範圍為95%信賴水準下±3.1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第21屆韓國總統大選結果揭示出地區政治板塊正在重塑。根據根據Korea Research調查分析,過去由保守派領先的113個地區中,有38席本次轉為李在明領先,顯示「搖擺地區」對大選結果產生重大影響。

根據調查分析,這些「變天」地區遍及首都圈、忠清與部分嶺南地區,包括首爾市城東區、鐘路區、陽川區、仁川延壽區、京畿道水枝區與龍仁市等,平均轉變幅度達10個百分點以上。仁川延壽區更出現從尹錫烈領先6.58%轉為李在明領先7.62%的14.2%劇烈擺動。

進一步觀察地區年齡結構與得票率發現,金文洙支持度與選民年齡高度正相關,平均年齡越高其得票率越高,與李在明呈現相反趨勢。而李準錫的支持率幾乎全由20至30歲年輕選民組成,與年齡負相關明顯,突顯世代割裂的政治選擇。

房價與選票之間的關聯也持續明顯。在房價高於每坪2000萬韓元的地方,保守派金文洙得票率隨房價上升而增加,而李在明則相對失勢。反之,在房價較低的地區,李在明受益於價格上升帶來的民怨紅利。

調查顯示,提前投票率則與候選人得票無明顯關聯,打破了過去「提前投票利於進步派」的普遍印象。真正有顯著影響的變項是「投票率與上屆大選相比的變化」,分析顯示,李在明得票率與投票率增幅正相關(相關係數0.636),金文洙則為負相關(-0.663),顯示民眾透過提高投票率表達對政權更替的期待。

而改革派候選人李準錫儘管聲量高,卻受限於地域與世代侷限,未能突破政黨二元格局。此次8.34%的得票率為警訊,也反映出年輕人政治能量仍需尋求更廣泛的社會連結與策略合作。

此調查期間為2025年6月1日至6月5日,有效樣本為1,500份,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2.5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이재명 FB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墨西哥 全球先例民選法官6/1首輪投票登場 墨西哥人過6成支持政策一掃陰霾

【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美國 8成美國人認為非法移民遭歧視 少數族裔遭歧視可能性變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第21屆韓國總統大選落幕,由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49.42%的得票率、共1,728.7萬票勝出,雖未過半但創下歷史新高。根據Korea Research調查分析,此次勝選關鍵,除了穩固湖南票倉外,更靠著首都圈的大幅逆轉與選民結構改變,成功翻轉上屆失利結果。

調查指出,在首都圈三地(首爾、仁川、京畿道)共拉開195萬票差距,其中首爾由落後31萬票翻轉為領先36.7萬票、仁川領先幅度自3.5萬票擴大至26.7萬票,京畿道更以131.7萬票大幅領先,是上屆大選的三倍。分析顯示,年輕與中產選民成為決定勝負的主力。

李在明不僅在傳統支持區湖南全勝,並於忠清、大田與世宗等地取得明顯優勢,甚至在保守派據點釜山、慶南、大邱等地,也成功縮小差距,使得全國252個地方政府中有139個地區由他領先,較上屆多出38個。

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民年齡層分布方面,除湖南外,平均年齡越低的地區,李在明及改革黨候選人李準錫的得票率就越高。李準錫本次獲得8.34%的得票率,主力選民集中在20至30歲,與選民平均年齡的負相關係數達-0.889,說明年輕人明確展現世代政治態度。

這次選舉也再次驗證階級投票趨勢的根深蒂固。以首都圈公寓價格為基準,低於每坪2000萬韓元的地區,房價越高李在明得票率也越高(相關係數0.746);而在價格高於2000萬韓元的地區則相反,金文洙得票率上升(相關係數0.860),突顯中下階層與中產菁英對政黨的偏好分野。

此調查期間為2025年6月1日至6月5日,有效樣本為1,500份,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2.5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이재명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