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裸體在公共場合中是否應被接受?YouGov 最新民調揭示,美國社會對裸體的態度既矛盾又複雜:一方面,多數人願意在特定環境中接受全裸,另一方面,裸體仍被相當比例的人與性強烈連結,顯示文化與觀念上的分歧。
根據調查,37% 的美國人認為公共裸體更多與性或性行為相關,僅有 30% 將其視為一種非性的自由表達。尤其是不喜歡裸體的人,更容易把裸體和性劃上等號(44%),而喜歡裸體的人則傾向視為自由(45%)。
在具體場合上,多數美國人認為特定環境全裸是可以接受的。85% 認為在私人裸體場所裸體合理,而 79% 接受裸體海灘,63% 的人甚至認為在自家花園全裸也可以。桑拿房則成為最大爭議點:46% 認為可以接受,40% 則反對。
至於在天然水域游泳或鄉村戶外全裸,大約三分之一的人覺得可行(34%),但若是在城鎮、公共泳池或市中心街道,支持度立刻掉到僅 5% 至 8%,幾乎沒有社會認同。
性別與年齡對觀點影響明顯。調查顯示,30% 的女性表示不喜歡或討厭裸體,明顯高於男性的 20%。同時,30 歲以下的年輕人比年長者更抗拒裸體(31% vs. 24%),卻也更能接受女性在海灘裸上身(36% vs. 25%)。
此外,在公共場合裸上身方面,差異更為鮮明。85% 的美國人接受男性裸上身,但僅有 27% 接受女性裸上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接受女性裸上身(38% vs. 17%),凸顯性別觀念的雙重標準。
與英國同類調查相比,美國顯得更保守。英國人比美國人更能接受裸體海灘(93% vs. 79%)、自家花園(73% vs. 63%)、甚至在天然水體中游泳(45% vs. 34%)。在女性裸上身的態度上,英美差距更大:英國有 62% 認為可接受,美國僅 27%。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多數美國人在問卷上表態保守,但超過一半的人曾有過裸體經驗。55% 的美國人承認至少曾在公共場合裸上身或全裸,其中男性比例高於女性(74% vs. 37%)。40% 的人甚至表示自己有過完全裸體的經驗。
其中,最常見的場合包括公共海灘(35%)、天然水域(26%)、桑拿房(18%)、自家花園(17%)。調查顯示,喜歡裸體的人更常在自然水域全裸游泳(45%),不喜歡裸體的人僅有 12% 有過這樣的經驗。
此次調查於2025年8月19日至22日對1,083名美國成年公民進行的線上調查結果。樣本根據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進行加權。整體樣本的誤差幅度約為4%。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墮胎議題長年在全球引發爭論。加拿大雖然是少數「完全去刑事化墮胎」的國家,但醫療資助與合法性仍常成為焦點。Research Co. 最新民調顯示,加拿大人普遍希望維持現狀,近一半支持墮胎在任何情況下合法,不過在醫療體系是否應負擔費用上意見分歧。
調查顯示,49%的人支持全面合法,比去年增加3個百分點;37%認為只在特定情況下合法;8%主張全面禁止。全面禁止的比例長期偏低,顯示這並非主流民意。女性(52%)、55歲以上者(55%)及魁北克人(58%)的支持度最高;年輕人和男性則多持「視情況而定」。
政黨立場差異明顯。自由黨(61%)與新民主黨(54%)支持者大多贊成全面合法,但保守黨僅36%同意,48%則認為應有限制。即便在保守派內,主張全面禁止者也僅11%。
Research Co. 總裁 Mario Canseco 表示,加拿大支持「徹底禁止」的比例近年始終很低,2022年才短暫達到兩位數。
至於是否重啟全國性辯論,62%民眾認為沒有必要,比去年增加4個百分點;24%認為應重新討論;14%未表態。這顯示多數選民不希望墮胎再成為政治焦點。
在醫療資助方面,44%受訪者支持無論何種情況都由醫療系統負擔;35%認為僅限醫療緊急狀況;11%則反對任何資助。女性(49%)比男性(38%)更支持現行制度。地區上,魁北克最高(51%),安大略與薩斯喀徹溫、曼尼托巴均為45%,大西洋省份43%,卑詩省41%,阿爾伯塔最低僅30%。
政黨立場同樣分化。自由黨(54%)與新民主黨(51%)支持者過半贊成全面資助,但保守黨僅32%同意。
分析指出,加拿大社會相較美國更為穩定。雖然資助問題仍存爭議,但多數人已不願再挑戰合法性本身。未來討論焦點可能集中於「資助範圍」,而非「是否應合法」。
本次調查於2025年8月9日至11日進行,共有1002名成年人參與,數據依人口普查加權。在95%信心水準下,誤差幅度為正負3.1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其誠信形象仍然飽受爭議。根據YouGov最新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美國人認為,包括國會議員、州長甚至川普本人在內的政客,在有人行賄時「很可能」會接受賄賂,凸顯民眾對政治腐敗問題的憂慮。
調查顯示,與今年一月相比,民眾更可能認為貪腐在共和黨政客中相當嚴重。認為「美國總統」貪腐嚴重的比例從32%升至43%;「國會議員」則從32%升至 41%;「共和黨籍州長」則從23%上升至30%。相較之下,民主黨政客被認為存在嚴重腐敗問題的比例變化不大。
政黨立場也強烈影響認知。民主黨人中,有76%認為共和黨籍總統腐敗嚴重,68%認為共和黨國會議員腐敗;共和黨人則反指,57%認為民主黨籍總統腐敗,55%指民主黨國會議員存在問題。雙方幾乎是「鏡像」式對立。
具體到個人,53%的美國人(其中包括85%的民主黨人、13%的共和黨人)表示,若有人向川普行賄,他「很可能會接受」。這一比例較一月的47%略有上升,顯示川普在部分選民心中誠信形象進一步惡化。
同樣地,49%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總統」會收賄,48%認為「最高法院大法官」可能接受賄賂。另有46%的民眾懷疑佛州州長德桑提斯可能收賄,45%認為加州州長紐瑟姆可能會收賄。政黨差異同樣明顯:民主黨人更懷疑德桑提斯,共和黨人則更不信任紐瑟姆。
整體來看,多數美國人普遍懷疑公職人員的廉潔性。73%認為國會議員若有人行賄「很可能」接受,市長與州長也分別有71%和64%的人持相同看法。這反映出選民對政治清廉的信任度正逐步下降。
此調查於2025年8月22日至24日進行,對象為1,080名美國成年人。樣本依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選舉投票行為與政黨認同加權,整體誤差幅度約為±4%。
照片來源:川普臉書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現代人還會看鐘嗎?YouGov最新一項針對1,128名成年美國人的調查顯示,僅有一成受訪者表示家中擁有獨立式或落地式鐘錶,比例遠低於掛鐘(54%)、鬧鐘(56%)、智慧手錶(33%)、模擬手錶(33%)及電子錶(14%)。整體而言,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傾向擁有各式傳統鐘錶,但智慧手錶的擁有率卻呈現相反趨勢:45歲以下族群有39%配戴,而年長者僅29%。
調查指出,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會在清醒時每小時查看多次時間;37%表示數小時才看一次;另有10% 甚至一天只看一兩次。65歲以上受訪者普遍比年輕人更少查看時間。
其中,71% 的美國人能「立刻」讀出指針鐘時間,23%需要幾秒,另有3%要更久。但在世代差異上卻出現明顯反差:95%的65歲以上美國人能立即判讀,而 30歲以下的成年人僅43%能做到。教育程度也成為一大分水嶺,大學畢業生有 78% 能立刻讀出時間,非大學畢業者僅68%。
68% 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比一般人更可能準時出席,僅6%承認比較容易遲到。年長者更傾向自認「守時」。至於不同場合的時間觀,民眾普遍會提早到達音樂會、面試或體育賽事,但在派對上,只有32%會提早到,與31%坦言會刻意遲到的比例幾乎相當。
此調查時間於2024年11月8日前後進行,共訪問1,128名美國成年人,樣本誤差幅度約為±4%。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自2019 年首度提出「購買格陵蘭島」的想法後,他在2025年1 月重返白宮時重申此意,甚至暗示若丹麥或格陵蘭不配合,美國可能動用軍事力量奪取。近期又傳出三名與川普政府有關的人員涉嫌秘密介入格陵蘭政治,再度引發外界關注。根據最新民調顯示,無論是「買島」、秘密影響,甚至武力奪取,絕大多數美國人都不贊同。
格陵蘭島是丹麥轄下的自治領土,2008年居民投票支持維持與丹麥的協議。格陵蘭與丹麥同為北約成員,也與美國保持盟友關係,並設有美國太空部隊基地。根據YouGov 8月底公布調查,僅有24%的美國成年人支持購買格陵蘭島,反對者則高達45%,比例幾乎是支持者的兩倍。政黨立場也顯著分歧:民主黨人以壓倒性比例(72%)反對,僅9%支持;獨立人士同樣偏向反對(46% 對19%);共和黨人則相對接受,44%支持,反對僅17%。
對於以秘密行動影響格陵蘭政治,多數美國人同樣不贊同。調查顯示,61%的受訪者認為此舉不可接受,僅13%認為可以接受。民主黨人中更有高達82% 表示反對,獨立人士也有65%不支持,而共和黨內則意見分歧,37%認為不可接受,24%認為可以接受,仍顯示反對佔多數。
至於動用軍事力量奪取格陵蘭,更是得不到民心。高達72%的美國人明確反對軍事接管,僅7%支持。這項結果跨越黨派界線,無論民主黨、共和黨或獨立人士,多數都反對武力手段。
此次調查於2025年8月28日至29日在線上進行,共訪問6,996名美國成年人,並依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美國人口普查區域與政黨傾向加權。調查的誤差幅度約為±1.5%。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最新《經濟學人》/YouGov 民調指出,美國社會在外交與高等教育等重大議題上的分歧持續加劇。在巴以衝突問題上,30%的美國人主要同情以色列人,26% 同情巴勒斯坦人,23%對雙方同等同情。這4個百分點的差距是自2017年以來調查中最小的差距之一,顯示美國民眾的態度已不再明顯偏向以色列。與此同時,有43%的美國人認為以色列正在對巴勒斯坦人實施種族滅絕,僅28%認為沒有,29%不確定。認為以色列涉及種族滅絕的比例,相較2024年的32%明顯上升。
關於加薩的未來,28%的美國人支持以色列全面控制加薩,42%反對。黨派差異鮮明,共和黨人多數支持,民主黨與獨立人士則大多反對。民調顯示,在主要同情以色列人的群體中,高達72%支持以色列佔領加薩;在同情巴勒斯坦人的人當中,僅有2%表示支持。
在俄烏戰爭方面,32%的美國人希望增加對烏克蘭軍事援助,27%希望減少或取消,21%認為應維持現狀。這是自2023年以來,首次連續兩次調查顯示支持增加援助的比例超過希望削減的比例。不過,對戰爭前景,民眾普遍悲觀。68% 希望俄羅斯最終不再控制烏克蘭領土,但只有11%認為戰爭將以此結果收場,另有59%預測烏克蘭將被迫讓渡部分土地。
川普近期與普丁會面討論戰爭,41%的美國人表示贊同,38%不贊同。大約三分之一受訪者認為會談帶來至少一些進展,但更多人表示看不到實際成果。整體來看,僅35%認同川普處理俄烏衝突的方式,45%表示不認同,反映黨派對立與政策分歧。
在高等教育議題上,川普政府要求大學繳交巨額罰款的措施同樣引發爭議。57%的美國人表示反對,31%表示支持。民主黨人普遍將其視為打壓自由派大學與多元化項目的報復行為,共和黨人則傾向視為追究責任、確保校園安全的合理手段。雖然多數人反對政府直接干預大學的課程、研究與招生,但有39%的人支持增加聯邦政府對科學研究的資助,顯示民眾對政府角色的期待存在矛盾。
此次調查於2025年8月15至18日進行,針對美國18歲成年人,共完成1,568份有效樣本,抽樣誤差為正負3.5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根據《經濟學人》/YouGov最新民調顯示,美國總統川普在第二任期內的支持率持續下滑,目前僅得到40%的美國成年人認可,56% 表示不認可,為任期內最高不支持率,使得川普的淨支持率(支持減去不支持)降至-16,創下他第二任期最差的紀錄。對比第一任期208週中的表現,僅有5週的數字比現在更低,凸顯川普當前的政治困境。
在態度更鮮明的群體中,強烈反對川普的比例高達47%,幾乎是強烈支持者 23%的兩倍,顯示反對聲浪不僅存在,且比支持力量更加集中。非黨派人士的評價尤為嚴峻,68%表示不認可,僅有20%認可,淨支持率達-49,顯示川普在爭取中間選民上陷入困境。
經濟與就業一向被視為總統評價的關鍵指標,此次民調同樣顯示不利數字。53%的美國人反對川普處理經濟與就業問題的方式,僅39%表示支持,使得淨支持率跌至-14,是川普任期內最低的經濟評價,甚至比第一任期任何時間都來得更糟。過去川普常以經濟政績自豪,但最新數據顯示,經濟問題已成為拖累他支持度的重要因素。
民調同時揭示,若今天舉行國會選舉,在已登記的選民當中,民主黨以44%支持率領先共和黨的39%,取得5個百分點的優勢。在尚未登記的選民群體中,民主黨的領先幅度更大,高出共和黨12個百分點。不過,這群人中大多數表態不投票或不確定,是否能轉化為實際選票仍有變數。值得注意的是,民主黨近幾週在這群人中的優勢有所擴大,可能為中期選舉帶來額外助力。
川普面臨的挑戰來自多方面,不支持率創新高,反對者集中,經濟議題失分,且在中間選民中形象不佳。雖然川普在共和黨基本盤內仍具優勢,但從最新趨勢來看,他在更廣泛的選民群體中正逐漸失去立足點。隨著2026年國會選舉逼近,民主黨能否鞏固這一領先優勢,將成為觀察美國政局走向的關鍵。
此次調查於2025年8月15至18日進行,針對美國18歲成年人,共完成1,568份有效樣本,抽樣誤差為正負3.5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Donald J. Trump臉書
臺灣調查網記者許哲綱/綜合報導
今年初由安大略省市政協會(AMO)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2024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估計有超過8萬名無家可歸者,相較2022年增長超過25%,若未採取有效干預措施,未來十年人數恐翻倍直逼30萬人。面對嚴峻考驗,近日民調機構Research Co.的一項調查發現,加拿大人對於政府是否能解決無家可歸現象的態度轉趨悲觀,有四成加拿大人認為,即使有適當的政策與資金,無家可歸的問題仍會是國家面臨的一大考驗。
調查指出,雖然仍有55%加拿大人認為,若有適當政策與資金,無家可歸的現象肯定或可能會被消除,但與上次類似的民調相比,下降了6個百分點。另有40%的加拿大人認為,即使有適當資金與政策,該現象肯定或可能永遠會是一個問題,較上次增加5個百分點。可以看出整體加拿大人對於無家可歸的現象轉趨悲觀。
年輕族群對於解決無家可歸問題抱有較高希望,這一比例隨著年齡層增長而下降,18至34歲加拿大人有70%仍抱有希望,35至54歲有56%,55歲以上則只有41%的較低比例。調查同時顯示,人們對該事態的緊迫性感知顯著下降,有55%的加拿大人認為,無家可歸是重大問題,較上次驟降11個百分點。
過半數的加拿大人表示,過去三年全國(59%,降12%)和所在省份(55%,降12%)的無家可歸者人數增加,這一比例在其所在市鎮(39%,降12%)和社區(28%,降9%)來的較低;過半的加拿大人(53%,降3%)認為聯邦政府在解決無家可歸問題上做得糟糕或非常糟,(32%,增1%)的人認為聯邦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很好或非常好。
超過三分之一的加拿大人(36%,增1%)認為其省份的無家可歸問題管理得宜。在人口最多的四個省份中,安大略省的評分最高(39%,增10%),其次是魁北克省(35%,降4%)、亞伯達省(35%,增1%)和卑詩省(29%,降4)。
超過四成加拿大人認為,缺乏可負擔住房(45%,降5%)和成癮及心理健康問題(44%,降2%),是造成無家可歸的兩大因素。較少的居民歸咎於貧窮和不平等(35%,降5%)、經濟不景氣和失業(30%,降3%)、個人行為和決定(25%,降1%)以及家庭和情緒創傷(20%,降4%)。
本次加拿大民眾對無家可歸現象的看法調查,由Research Co.於6月30日至7月2日執行,針對加拿大18歲以上成年民眾進行線上調查,共完成1,001份有效樣本,在95%的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1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根據韓國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2025年日本認知調查》顯示,韓日關係正悄悄從過去的對立與冷淡中解凍。日本在韓國的民間好感度已達42.7%,創下歷史新高,較2019年貿易爭端期間低點18.1%翻倍以上。然而,儘管對日印象顯著改善,多達65%的受訪者仍認為韓日關係「不好也不壞」,顯示雙邊關係的評價仍停留在中立地帶,未能與好感度同步提升。
調查顯示,自2020年以來,韓國民眾對日本的好感度已連續5年上升,特別是在尹錫悅政府上任後,對日政策轉向務實合作,強調韓美日三方同盟,加上日圓貶值吸引大量韓國旅客赴日旅遊,促使民間對日本的情感緩步回暖。然而,當被問及對當前韓日關係的評價時,僅13%受訪者認為「關係良好」,高達65%則選擇「不好也不壞」,另有20%仍認為「關係不好」。
這反映出一種矛盾的社會情緒,一方面,日本文化、商品與旅遊深受歡迎,民間交流頻繁;另一方面,歷史問題如二戰強徵勞工、慰安婦爭議及領土爭端仍未獲得真正解決,使得整體關係難以邁向真正友好。
數據也指出,自2023年起,對韓日關係持負面看法的比例逐年下降,從35%降至2024年的29%,今年進一步降至20%。但正面評價並未明顯上升,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人轉為中立觀望。即使在對日本好感度極高(76%以上)的群體中,也只有約三分之一認為當前韓日關係良好;而在好感度極低的群體中,則僅有5%持正面看法。
至於對未來的預期,61%受訪者認為明年韓日關係「不會有重大變化」,顯示社會普遍預期兩國關係將維持現狀。22%預期情勢將惡化,僅有少數人認為會出現實質改善。這樣的保守態度也與韓國即將面臨政權更替、外交政策走向尚不明朗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情感與歷史陰影仍在,韓國民眾對韓日之間的實質合作展現高度支持。在經濟、政治外交、文化體育與軍事安全四大領域中,多數受訪者均贊成與日本進行交流合作。即使是在對日好感度極低的族群中,也有58%支持加強經濟合作,顯示理性考量下的務實態度。
韓國分析人士指出,「好感上升但關係停滯」的民意結構,揭示出韓國社會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擺脫敵意、強化實質利益;另一方面仍難忘歷史創傷與對日本政治姿態的不信任。因此,未來韓日關係的真正改善,可能需要更深層次的政治對話與歷史和解,而非僅止於經貿合作與民間交流。
此次調查時間為2025年7月11日至7月14日,對象為1000名韓國18歲以上男女,採按地區、性別、年齡分層比例抽樣,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個百分點。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被稱為數位原生代的Z世代(出生於1997至2012年間),向來被視為多元價值的代表。根據益普索(Ipsos)最新調查顯示,Z世代在性別層面上的意識形態分歧正日益擴大。57%的女性表示支持性別平權與進步價值觀,相較之下,Z世代男性則更傾向於傳統與保守立場。
報告指出,Z世代女性普遍支持性別平等、LGBTQ+權益和社會正義等議題,觀念比上一代更開放、進步。相較之下,部分Z世代男性對這些社會變化較為保留,傾向重視傳統觀念、秩序和個人責任,對快速的社會變遷感到不安或反感。
這種性別差異也反映在最近幾年的選舉結果。以德國為例,在2025年聯邦選舉中,有將近四分之一的18到24歲年輕男性支持極右政黨「德國選擇黨」(AfD)。另外,在2024年英國大選中,有12.9%的年輕男性支持右派改革英國政黨,而女性支持率僅為5.9%。這些數據顯示,Z世代男性與女性之間的觀念差異,已經不只是網路上的討論,而是進一步影響了他們在政治上的選擇與行動。
Z世代的性別觀念差異,除了來自家庭、教育或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外,網路世界的變化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現今的社群平台會根據每個人的點擊紀錄、興趣和互動習慣,自動推薦不同的內容。也就是說,每個人看到的資訊幾乎都是經過「量身定做」的。高度個人化的資訊環境,使得同齡的年輕人,也可能活在完全不同的網路世界中,久而久之,對世界的看法和價值觀也越來越不一樣。
此調查於2025年1月進行,英國15至24歲年輕人每天平均花費將近4小時於社群媒體,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在這些平台中,男性多集中於Reddit、X(前Twitter)、YouTube等偏資訊導向與辯論空間的平台,女性則更常使用TikTok、Instagram與Pinterest等以生活、美感與社會議題為導向的媒介。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全球每6人就有1人年滿60歲,老齡化正在改變各國人口結構。但文化與心理是否準備好迎接高齡社會?根據益普索(Ipsos)最新公布的「2025年老化態度報告」,儘管人均預期壽命持續延長,但多數人對步入老年仍感到遲疑甚至悲觀。
本次調查涵蓋32個國家,包含澳洲、巴西、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日本、紐西蘭、菲律賓、西班牙、美國、阿根廷、比利時、智利、哥倫比亞、匈牙利、印尼、愛爾蘭、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秘魯、波蘭、新加坡、南非、南韓、瑞典、瑞士、泰國、土耳其與印度,總樣本數達23,745人。
受訪者平均認為66歲是邁入老年起點, 儘管多數國家的實際高齡人口占比尚未過高,人們對老齡化的感知卻遠超事實。以墨西哥為例,受訪者認為每10人中有3人超過65歲,實際比例僅8%;而日本作為全球最老齡化國家之一,反倒最常低估自國高齡人口的比例。
當被問及是否期待自己的晚年生活時,57%的受訪者坦言「不期待」,相較之下,僅有38%的人表示期待。這項結果揭示出,老化雖是無可避免的人生過程,但社會大眾對高齡生活的信心與想像卻仍嫌不足。報告指出,年齡、教育程度與收入越高的人,對晚年生活的期待也相對較高。
儘管對老年的想像普遍偏向保留態度,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8歲,意味著人們仍可望享有約12年的「老年時光」。在印尼與菲律賓等國,這段時間甚至上看17年。而匈牙利的預期壽命則落後於平均值,僅約64歲,令人憂心。
另一方面,28歲至35歲被廣泛視為人生重要里程碑的年齡階段,包括結婚、生育及購屋等事件;21歲則是全球多數人認為適合開始大學教育與育兒的年齡。
報告也指出,關於政治領導的觀點,有3成受訪者認為「任何年齡都能成為國家領導人」,但針對是否應有年齡上限的問題,平均認為61歲為適當的上限。目前已有16個國家的領導人年齡超過民眾普遍認可的領導人年齡上限。
調查於2025年1月24日至2月7日進行,涵蓋32個國家,共23,745位18歲以上成年人。各國樣本數不同,統計誤差範圍也有所差異。樣本數約1,000人的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誤差為 ±3.5;樣本數約500人的國家(如印尼、墨西哥、新加坡、南非等)誤差為 ±5.0;印度樣本最多,誤差估算低於±3.5%。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美國在駕駛與飲酒年齡規定上的制度,一直以來與多數國家不同。世界各國最常見的合法飲酒與駕駛年齡皆為18歲,但在美國,絕大多數州允許16歲青少年駕駛,卻需滿21歲才能合法飲酒。根據YouGov調查指出,許多美國人傾向支持將駕駛年齡提高,飲酒年齡下修,接軌國際標準。
調查結果顯示,52%的美國人支持將最低駕駛年齡設定在16歲以上;37%認為16歲即可,僅有11%主張開放16歲以下駕車。雖然美國幾乎所有州都允許16歲青少年考照,但許多州對年輕駕駛者仍設有夜間駕駛或載客限制,甚至部分州在15歲時便能核發有限制的駕照。
在所有年齡層中,30歲以下成人對提高駕駛年齡的支持最強,高達58%。相較之下,年長者支持比例略低,約為50%。政黨之間在此議題上意見趨於一致:49%的民主黨人、55%的獨立選民與51%的共和黨人均支持將駕駛年齡提高至16歲以上。
除了對年輕駕駛者設限,更多人贊成對高齡駕駛者訂定年齡上限。調查顯示,54%的美國人支持設立最高駕駛年齡。不過目前美國並無州政府針對駕駛設定法定年齡上限,僅部分州對高齡者在續照時規定更嚴格的視力檢查或複檢頻率。支持訂立上限的比率在年齡層間呈現顯著差異:65歲以下的成年人中,59%表示支持,65歲以上僅有37%贊成,63%明確反對設限。
對於最高駕駛年齡該設在幾歲,各界仍存歧見。調查中位數顯示受訪者平均傾向設在90歲以上,但實際上僅10%的美國人支持如此高齡才限制駕駛。更多人希望設在80至89歲之間(21%)或80歲以下(23%)。年輕族群多支持較低的限制門檻,而年長者則多數反對設限。黨派間的分歧不大,支持設立最高駕駛年齡的比率為民主黨57%、獨立人士54%、共和黨51%。
飲酒年齡的部分則呈現不同趨勢。雖然美國現行法律規定最低飲酒年齡為21歲,但41%的受訪者支持將此年齡下修,僅12%支持提高,另有47%希望維持現狀。自1984年《國家最低飲酒年齡法案》施行後,美國各州即使有法定權限,也因聯邦撥款限制而普遍將飲酒年齡統一設為21歲。此次調查顯示,年齡越輕,支持降低飲酒年齡的比例越高:30歲以下有61%支持,21至29歲者更高達60%,而30歲以上者僅有36%表態支持。政黨立場方面,40%的民主黨人、45%的獨立選民、38%的共和黨人贊成降低飲酒年齡,支持提高的比例不超過13%。
本次調查共訪問1,140名美國成年人,採用線上問卷形式進行,樣本依性別、年齡、種族、教育背景與選舉投票行為進行加權,誤差範圍為正負4%。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Slogan of peace without war is written on the woman’s hand in red stop war. High quality photo. The concept of No war, stop the war, peace. Copy space.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根據YouGov最新民調,支持增加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美國人比例上升到33%,創下自2022年9月開始以來的新高。這次支持聲浪上升,正好出現在美國中斷部分軍援之後,讓人看出民眾對政府猶豫不決的不滿。
雖然拜登與川普在對烏政策上立場不同,但這份民調也透露出,許多選民對川普過去的表現並不買單。41% 的人認為他給烏克蘭的支持不夠,遠高於認為他支持過多的 7%。另有29% 認為他的做法剛剛好。這些數字說明,未來若川普再度執政,他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對烏克蘭的立場,會受到選民更嚴格的檢視。
整體來說,美國人對烏克蘭仍抱持高度同情。65%的人表示他們站在烏克蘭這一方,只有4%同情俄羅斯,22%則不偏袒任何一方。不過,當談到戰爭可能的結局時,民眾就沒那麼樂觀了。只有17% 認為烏克蘭會贏,27%則預測俄羅斯會是最後的勝利者。儘管有68%的人希望戰爭能以「俄羅斯不再控制烏克蘭領土」作為終點,但實際上只有11%的人認為這樣的結果真的有可能發生。
在軍援方面,除了33%希望加碼,還有23%認為應該維持目前的援助程度,10%希望減少,16%則希望完全停止。換句話說,大約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願意繼續支持烏克蘭。
此報告在 2025年7月18日至21日之間,針對1729名美國成年公民進行調查。受訪者來自YouGov的招募樣本,經過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選舉投票行為與政黨認同等人口統計資料加權,調查的誤差幅度約為±3.5%。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根據最新YouGov民意調查,美國總統川普的整體施政滿意度正處於其第二任期以來的最低點,僅41%的美國人表示「強烈或有些認可」川普的工作表現,而有高達55%的人表示「不認可」,淨支持率降至-15,遠低於其第一任期大部分時間的平均表現。
這項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川普在共和黨內仍擁有穩固的支持,但在整體選民之中,他的支持度正逐漸下滑。特別是在通膨與物價這個目前最受美國人關注的議題上,他的表現評價與拜登任期最低點相當,顯示出即使川普曾大力宣傳自己的經濟成就,現在也難以讓多數選民相信他有能力處理當前的經濟困境。
進一步分析年齡與族群,年輕族群對川普的反感最為明顯。18至29歲的受訪者中,僅28%表示支持川普工作表現,高達66%表示反對。30至44歲則是39%支持、53%反對。在族群層面,僅33%的西語裔和48%的白人對川普表現表示肯定,反對者則分別達62%與49%。
除了通膨外,川普在其他5項施政領域的淨支持率也全為負數。分別是國家安全(-2)、移民(-6)、外交政策(-11)、就業與經濟(-12)、對外貿易(-15)。這代表,即使美國經濟表現未必疲弱,但在民眾體感與預期上,川普並未能有效獲得信任。
當被問到美國人最關心的問題時,21%的受訪者選擇「通膨與物價」,遠高於「就業與經濟」(14%)、「醫療保健」(10%)和「移民」(9%)。顯示美國民眾最在意的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價壓力。
此報告在 2025年7月18日至21日,針對1729名美國成年公民進行調查。受訪者來自YouGov的招募樣本,經過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選舉投票行為與政黨認同等人口統計資料加權,調查的誤差幅度約為±3.5%。
照片來源:Donald J. Trump FB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突飛猛進,美國民眾對其影響的憂慮也持續攀升。根據YouGov在6月底做的最新民意調查,與今年3月相比,越來越多美國人表示擔心AI可能導致人類滅絕,也越發不信任AI能做出準確或道德的判斷。
根據調查,有43%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或「有些」擔憂AI可能導致人類滅絕,這一比例自3月以來上升6個百分點。其中,16%表示「非常擔憂」,27%則是「有些擔憂」。
在AI對社會整體影響的看法上,悲觀情緒也愈加普遍。自2024年12月以來,認為AI將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比例節節上升:從34%上升至3月的40%,4月的41%,到6月已來到47%。與之相對,僅有6%受訪者認為AI的影響「非常正面」,20%認為「偏正面」,另有16%表示看法中立。
在每週至少使用AI工具的族群(約佔全美人口三分之一)中,正面評價明顯較高:51%認為AI將帶來正面社會影響,27%則持負面看法,顯示實際接觸AI的人對其接受度較高。
對於AI特定潛在風險的焦慮也同步上升。例如,擔心人類對科技依賴過深的比例,從3月的45%增至6月的50%;憂慮AI可能削弱人類創造力與內在動機的比例,則從44%升至49%。此外,58%的受訪者對AI生成的誤導性內容,如深偽影片與音訊,表達嚴重關切。
信任問題則是AI推廣的最大障礙之一。與3月相比,現在有更多人不相信AI能提供準確資訊,比例從43%上升至50%。在道德與公平判斷方面,67%受訪者對AI「不太信任」或「完全不信任」其能做出合乎道德的決策;57%對其做出公正決策的能力也持同樣不信任態度。
對職場影響方面,35%的受訪者擔心AI可能導致自己失業或工時減少,這一數字自2023年以來幾乎未變。儘管如此,認為AI會減少其產業工作數量的比例卻有明顯下降,從2024年8月的48%降至目前的31%。顯示人們對AI取代工作的預期開始趨於理性或審慎。
至於AI對工作品質與生產力的影響,39%的人認為AI會降低美國勞工的工作滿意度,15%認為會提升;而27%的人認為AI能提高生產力,32%則認為會降低。
該調查也揭示了AI的實際使用情形。48%的美國人曾用AI工具查找問題答案,31%曾用於澄清複雜主題或作為娛樂用途,30%用於獲取操作說明,29%曾用於翻譯。男性使用AI的頻率與用途明顯高於女性,例如38%男性曾用AI自娛自樂,而女性僅有24%;在編程與寫作協助上,男性的使用比例也高出女性約兩倍。
此調查於2025年6月27日至30日間,針對1112名美國成年公民進行線上調查。受訪者來自YouGov的招募樣本,經過性別、年齡、種族、教育程度、選舉投票行為與政黨認同等人口統計資料加權,調查的誤差幅度約為±4%。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台灣調查網記者王佐銘/綜合報導
美國司法部與聯邦調查局(FBI)日前正式結束對性犯罪者傑佛瑞・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的調查,並未公布任何新資料,調查結論為其在獄中自殺。然而,根據昆尼皮亞克大學最新全國性民調顯示,僅有17%的選民支持川普政府處理此案的方式,高達63%表示不支持,20%未表態。
儘管愛潑斯坦已離世多年,其涉及名流的爭議仍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昆尼皮亞克大學民調分析師提姆・馬洛伊指出:「愛潑斯坦雖已死亡,但他的醜聞陰影依舊籠罩,國人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人脈網絡,以及是否有不為人知的秘密也隨之被埋葬。」
在政黨傾向上,共和黨選民意見分歧,有四成支持川普政府的處理方式,約三成六表示不支持,近四分之一未表態。民主黨與無黨籍選民則明確表達不滿,大多數對政府處理愛潑斯坦案件的表現感到失望。
本次民調也針對川普總統的整體施政表現進行調查,結果顯示,40%的選民表示支持,54%不支持,與6月的數據相比變化不大。針對經濟、外交政策、以哈衝突、移民、貿易、遣返措施與俄烏戰爭等議題,川普的支持率皆低於半數,特別是在俄烏戰爭議題上,僅三成四支持其處理方式。
國會表現同樣不容樂觀。民主黨在國會的支持率創下自2009年以來新低,僅有19%選民認可其表現,72%不支持。即便是民主黨選民中,也只有約四成肯定自家政黨在國會的表現。共和黨雖略為領先,但也僅有33%的總體支持率,62%不認同其表現,黨內支持度則高達77%。
面對傳統兩大政黨表現不佳,近半數選民表達對第三勢力的興趣。不過,若第三黨由企業家馬斯克領軍,選民的興趣顯著降低,僅有17%表示願意考慮加入,77%明確拒絕。
關於共和黨推動並已通過的《美好大法案》,55%的選民表示反對,僅有35%支持。多數選民擔心該法案對國家與個人造成負面影響,尤其在削減醫療補助與糧食援助方面,有超過六成的選民表示憂慮自己或親人將受影響。
在勞工階級議題上,46%的選民認為民主黨較能代表勞工利益,40%則偏向共和黨,另有一成認為兩黨皆無法代表勞工需求。
至於美國夢是否仍可實現的問題,50%選民表示夢想已遙不可及,43%則仍抱持希望。黨派與性別差異顯著,民主黨選民中有將近八成認為夢想已破碎,反觀共和黨選民中有近八成則認為美國夢仍存在。女性比男性更傾向認為夢想難以實現,顯示當前美國社會信心與價值觀正在分裂。
本次民調於7月10日至14日間進行,共調查1,290位已登記選民,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7個百分點。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墮胎議題在美國持續引發激烈討論。根據YouGov 最新民調,美國社會支持全國性墮胎合法化的聲音仍明顯高於反對者。調查顯示,多數美國人傾向認為墮胎應在不同情況下合法,並反對聯邦政府全面禁止墮胎的立場。
調查指出,僅有10%的美國人主張所有墮胎應該非法,而有28%認為應始終合法,30%主張應合法但有一些限制,另有32%支持僅在特定情況下合法。這種分布顯示,絕大多數民眾都支持某種形式的合法墮胎。
自2020年7月以來,支持「始終合法」墮胎的比例從23%上升至28%,而支持「僅在特殊情況下合法」者從31%略升至32%;反對所有墮胎者的比例則從14%下降至10%,顯示整體態度朝向自由化移動。
在政黨層面,意見分歧依舊鮮明。52%的民主黨人與80%的極端自由派人士認為墮胎應始終合法,相對地,僅12%的共和黨人與25%的極端保守派人士支持全面禁止墮胎。不過,即使在保守派中,支持全面禁止墮胎者仍屬少數意見。
面對爭議性的全國政策選擇,民調發現,支持全國性墮胎合法權利的比例達52%,反對者僅22%。即使在共和黨人中,也有51%反對全面禁令,高於支持者42%,顯示即便持保守立場,仍有許多選民不願看到聯邦政府推動全面性禁止。
對於州際間墮胎權限問題,65%的美國人支持讓居住在限制墮胎的州民眾前往其他州進行合法墮胎,僅18%認為應予限制。這反映出,儘管最高法院已將墮胎立法權限下放至各州,多數美國人仍主張跨州墮胎權應受保護。
在具體判例方面,僅有34%支持美國最高法院2022年推翻羅訴韋德案的「多布斯案」判決,50%表示反對。此一結果與其他數據相互呼應,進一步說明多數民眾傾向保障墮胎自由,而非限制或剝奪。
關於憲法層級的保障設計,有54%的受訪者支持在州憲法中加入墮胎權保護條款,反對者為28%。此舉在部分州已被付諸公投,也成為近期政治運動的重要戰場。
從年齡與性別角度來看,女性與年輕族群明顯比男性與年長者更支持墮胎合法化。這類族群對墮胎議題的關注度與參與度較高,也可能成為未來選舉中影響相關法案走向的重要力量。
此調查於2025年7月4日至7日進行,涵蓋1,528 位美國成年公民。樣本經性別、年齡、教育、種族、選舉投票紀錄等加權處理。整體抽樣誤差約為±4%。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墨西哥 全球先例民選法官6/1首輪投票登場 墨西哥人過6成支持政策一掃陰霾
【臺灣調查網】全球民調/美國 8成美國人認為非法移民遭歧視 少數族裔遭歧視可能性變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臺灣調查網記者李映萱/綜合報導
根據YouGov的最新民調,川普總統提出的關稅政策雖主打「保護美國製造」,但民間對其實施與成效仍存高度疑慮,逾七成受訪者預期物價將因關稅而上漲,並對整體經濟是否受惠持保留態度。
調查顯示,希望降低外國商品關稅的民眾占40%,是支持提高關稅比例的兩倍(20%),另有22%希望維持現狀,顯示對提高關稅的支持度在美國社會屬少數意見。政黨立場並未明顯改變這一趨勢,無論民主黨或共和黨選民,傾向保留、甚至降低關稅的比例仍居多。
儘管川普在任期內宣布多項關稅措施,多數美國人對這些政策實際執行狀況並不清楚。有30%的受訪者表示「不確定川普的關稅有多少已實施」,33%認為僅有「很少或沒有」落實,15%認為「大約一半」已實施,僅21%認為「全部或大部分」已上路。黨派差異並未顯著影響對執行程度的認知,民主與共和支持者皆以「未完全實施」的看法居多。
在對關稅本身價值的評估上,46%的美國人認為關稅「對經濟與消費者有害,沒有長期利益」,僅36%傾向「可能造成短期痛苦,但有助長期經濟成長」。這顯示多數民眾對保護主義政策帶來的經濟成果仍持保留態度。
此外,高達72%的美國人預期川普的關稅將導致物價上漲,其中有39%預期會大幅上漲,33%預期為小幅上漲。僅5%的人認為關稅會讓價格下降,其中包含2%的民主黨人與9%的共和黨人。這一結果突顯出,無論政治立場,通膨壓力依然是選民心中的主要隱憂。
關稅所引發的物價預期,也影響部分人的消費行為。調查中有20%的人表示,他們會因關稅預期而「提前購買」,另有24%則選擇「推遲購買」,展現出政策對消費時機的實際牽動。
不僅如此,物價問題已成為選民最關切的議題之一。有21%的受訪者表示,通貨膨脹與價格上漲是他們心中「最重要的問題」,高於其他14項受訪問題的比率。儘管川普政府力圖以關稅換取國內經濟安全,但僅有33%支持川普處理通膨的方式,58%明確不支持,使得這項經濟議題成為川普政績評價中的低點之一。
從政黨分布來看,大多數民主黨人(90%)與近六成的共和黨人(59%)都認為關稅會造成物價上升。這種跨黨共識顯示,在選民眼中,關稅措施並未明顯轉化為可見的經濟利益,反而加深生活成本壓力。
此調查於2025年7月4日至7日進行,涵蓋1,528 位美國成年公民。樣本經性別、年齡、教育、種族、選舉投票紀錄等加權處理。整體抽樣誤差約為±4%。
照片來源:freepik示意圖